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杨寿兰:“全家抗日”被传为佳话

2025-08-15 00:01:59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许健楠/文 张辉/摄/视频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中国这么强大,再也不受外人欺负了。”8月6日,在金华康复医院一间病房里,100岁的抗战老兵杨寿兰回忆起抗战往事,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虽然过去了80多年,每当杨寿兰见到日本的膏药旗,就气得浑身发抖。回首往昔,那些年的斗争与伤痛,历历在目。

杨寿兰17岁入党,是苏北根据地“全家抗日”的模范,是三进三退抢渡黄河、突破天险横渡长江的女英雄。

01
在敌后开展斗争,恨透了日本兵

1925年2月7日,杨寿兰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区峰山镇一个贫困农民家里。父亲早逝,妈妈是连大名都没有的童养媳,乡亲们都叫她“杨大娘”,后来才有了一个名字:李德英。她生育8个孩子,存活6个。杨寿兰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哥哥。

1939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军杨寿兰的家乡泗洪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乡亲们看到了反抗日本兵的希望。李德英把两个刚成年的儿子,分别送去参军,大哥加入新四军,二哥加入八路军。自己和尚未成年的杨寿兰一起,在家当起地下交通员,协助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成了苏北敌后根据地闻名的“全家抗日”模范家庭,全家七口人(母亲、两个哥哥、大嫂、弟弟、妹妹及杨寿兰)均参与抗日。

1943年,18岁的杨寿兰受党委派,到苏皖边区泗南县石集区担任妇救会主任,组织妇女种棉花、纺纱、织布,支援游击队,抵抗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的封锁;组织妇女挖野菜、藏粮食、反“扫荡”,组织儿童团、姐妹团站岗、放哨,保卫家乡。

“当时日本兵都在大城市,我们的抗日部队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战士们只能穿草鞋,即便是草鞋,都不够分,我们就动员妇女们做草鞋,用稻草做草鞋,虽然不是什么好鞋,总比没有鞋穿要好得多。”杨寿兰说,她和妇女们一起,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反“扫荡”运动。

“我们为战士们烧水做饭,还要照顾伤员,给伤员喂饭擦身,洗衣服。”杨寿兰说。由于敌人的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农村,条件很艰苦,点灯没有煤油,烧饭没有水,是常有的事。吃饭连盐都没有,很多时候只能吃野菜和树皮。

照顾伤员时,杨寿兰总是一边忙碌一边流眼泪,由于缺医少药,伤员没打麻药,就做手术取子弹。她亲眼见到一位伤员的腿上被日本兵打了一枪负了伤,他上了手术台,嘴里咬着毛巾,忍着剧痛接受手术,她把毛巾从伤员嘴里取出来时,毛巾已经被咬出一个又一个洞。

杨寿兰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动员当地年轻人参军。由于杨寿兰一家现身说法,她的动员效果特别好,大家踊跃参军。部队奖励她一袋牙膏粉、一支牙刷。

在杨寿兰看来,带领全家抗日的主心骨是母亲李德英。在孩子们心目中,她是一个英雄妈妈。谁都知道,当地下交通员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李德英无所畏惧,她把重要的情报缝在鞋底,面对敌人搜查时总是沉着冷静。“她的记性也非常好,绝大多数情报她都是用脑子记的。”

家里的男人都上战场抗日去了,家里就只剩下妇女和孩子。有一次,一伙伪军敲开了她家的门。大嫂很机智,与伪军周旋。

“你们家的男人去哪里了?”伪军问。

“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兵荒马乱的,不去打工哪里有饭吃。”大嫂回答。

伪军怀疑,这一家子可能有八路军,或是房子里窝藏八路军,于是拿出机枪,朝着屋里扫射,屋里有孩子,子弹就从孩子头顶上飞过,万幸没打中。

伪军要把大嫂带走审问,幸亏周围邻居纷纷出手相助,伪军这才没得逞。

在抗战那些日子里,日本兵到村烧杀抢掠,见男人要杀,见女人要强奸,杨寿兰恨透了日本兵。有一次,她亲眼所见,一个日本兵在村里追一名抱着孩子的母亲,欲行不轨。母亲跑不动了,她情急之下就把孩子放在地上,自己吸引日本兵的注意力。“她可能想着日本兵能放过孩子,两个人还能活一个。她不知道,日本兵竟然这么没人性,他跑到孩子跟前,一把抓起来,把孩子活活撕成了两半,孩子就只有一岁多,他还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啊!那个母亲看到这一幕崩溃了,她跳河自尽了。”杨寿兰一提起这段往事,就忍不住流眼泪。

“过去的那段中国人惨痛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遗忘,现在的和平年代,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杨寿兰说。

02
新眼见证“紫石英号事件”

1946年8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围剿根据地,敌强我弱。1948年2月,党中央决定抽调根据地一部分地方干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9年2月,杨寿兰随军南下,4月21日夜随解放军胜利渡江。

解放战争时期,在杨寿兰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渡江战役,最难忘的经历是亲眼见证了“紫石英号事件”。“当时,我们看到一艘外国军舰,阻拦我们过江。”

1949年4月20日‌,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夕。我方对所有游弋在长江航道上的外国舰只发出通牒:所有外国军舰一律不得进入我防区内,在长江上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却对我方的通牒置若罔闻。

在英国人看来,中国人没有胆量向他们开炮,于是,在这种狂傲自大心理的作祟下,英舰“紫石英号”于当日拂晓大摇大摆地闯入了长江下游的扬州三江营江面,西路军团特种兵纵队炮兵第3团发现后立即开炮警告,但“紫石英号”蛮横地无视我军的军事警告,继续加速逆行,我军6门火炮随即开火,英舰“紫石英号”也开炮还击,经过数分钟的炮轰,“紫石英号”正、副舰长均负重伤,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慌乱中的“紫石英号”仓促转向南岸却被搁浅在浅滩上,最后,无路可逃的英舰不得不挂起白旗投降,我军随即停止炮击。

此役,英舰“紫石英号”17人阵亡,20人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当时大家看到这一幕,都很振奋,100多年来中国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腰杆,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杨寿兰感慨道。

03
铭记抗战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1949年5月,杨寿兰在温州地区任职,在永嘉县任妇联副主任兼法院副院长;1954年4月,她任温州地委妇女联合会办事处副主任。1955年8月,她调任金华地委农村工作部干部科科长、党组成员,1977年3月任地区妇联副主任,主持妇联工作。

1978年9月,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金华地区妇联副主任的杨寿兰,当选为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1983年11月,杨寿兰离休。

回顾自己的抗战生涯,杨寿兰一直都对党的培养和教育心怀感激,她认为个人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母亲等家人的抗日精神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励着她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希望年轻人铭记抗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富国强军作出贡献。”杨寿兰对年轻人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