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东阳   正文

东阳南市:一颗南枣甜百年

2025-08-15 17:18:46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罗钟炉 文/摄

上蒋火腿、石盆的南枣和蜜枣是东阳的两大传统特产。东阳是南方重点产枣地区之一,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清朝时,东阳南枣曾是贡品;以石盆蜜枣为代表的东阳蜜枣外形匀称,色泽金黄,透明见核,外裹糖霜,口感厚实,香甜美味,被称为“金丝琥珀枣”,为枣中珍品。立秋刚过,又到了石盆蜜枣飘香的时节,东阳南市街道各个蜜枣加工作坊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01
石盆蜜枣加工忙

从东阳市区出发,沿稠岭线往画水方向行驶十多分钟,空气中就飘来阵阵甜蜜的味道。公路沿线的四个蜜枣加工作坊热气腾腾,大伙都在忙着生产加工石盆蜜枣。

吴天明蜜枣加工作坊是当地规模相对较大的一家。吴天明是第五批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蜜枣加工)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六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枣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石盆村从事枣业加工已有40多年,熟练掌握了一整套传统的蜜枣和南枣加工制作技艺。

走进这个面积不大的蜜枣加工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糖煮车间,只见四口大锅一字排开,炉火正旺,香飘四溢。吴天明和师傅们先往锅里倒入大半袋白糖,等白糖全部融化后,再把一盆盆经过划丝并清洗干净的青枣倒入锅中;糖煮过程中,师傅们用一把木铲在锅里反复搅拌,使每一颗青枣受热均匀。大部分糖分被青枣吸干后,蜜枣呈现出晶莹透亮的琥珀色,一锅熬制了50分钟的蜜枣就出锅了。

煮好的蜜枣被倒入一只只竹篮,多余的糖水从竹篮底部缓缓流出,此时,整个车间弥漫着一股清甜的味道。车间一角,几个村民将一些刚出锅的蜜枣装进一个个塑料盒,放在加工作坊的门口现场销售。这种刚出炉的新鲜蜜枣又软又甜,深受顾客喜爱。

而大部分蜜枣经过简单冷却后,被直接送进炭烤车间烘烤。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的温度高达60℃,地上放着几十个火盆。师傅们把一筐筐蜜枣摊平后,放在火盆上烘烤;烘烤过程中,师傅们还要在蜜枣上方盖一个斗笠,说这样能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现在一些作坊为了图方便,用电烤代替炭烤,这样做的确省心又省钱,但我还是坚持用传统的炭烤,这样烤出来的蜜枣外面有一层白白的细细的糖霜,色泽看上去更诱人。”吴天明边说边拿出一颗蜜枣给记者看。

经过半烘烤的一筐筐蜜枣,又被送到定型车间,工人们把破的蜜枣拣出来,再把一颗颗完好的蜜枣压平整形,再进行二次烘干晾晒。

吴天明告诉记者,石盆蜜枣以大枣和马枣为原料,以白糖为辅料制作而成,加工技艺比较复杂。青枣从树上采摘下来后,要经过选枣分级、划缝、清洗,再到糖煮、浸渍、烘焙、定型,最后还要经过二次烘焙、二次分级和包装等十多个环节,整套流程需要72小时才能完成。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枣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天明在检查蜜枣成品

“石盆村种植的青枣是双仁枣,出了我们石盆,就算只有几百米,种植出来的枣也只是单仁枣。这是区分石盆枣和其他地方枣的重要依据。”吴天明再三强调,石盆村之所以生产独有的双仁枣,靠的是原先村里有一棵树龄100多年的“太公枣”。“太公枣”上的果实品质特优、生命力旺盛,扦插嫁接繁育出子孙已几十代。如今,石盆村里的枣树基本上都是它的后代。


02
“枣”想有个大品牌

“日吃三个枣,一生不易老。”南枣是我国的特色果品,维生素C含量高,营养丰富。明万历《金华府志》记载:“东阳南枣是有名的贡品。”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南枣,浙东诸郡远至京师皆珍之犹,相传其大如拳,其核尖细如忝,决之即脱,其甜如蜜,香而且脆,以此盛传”。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晨食三粒南枣,元气大增”,南枣因此被列为“贡品”而名扬京都。在清宫中,也有“浙江巡抚12月进贡南枣”的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志》浙江卷中记述:“南枣之名,驰于全国。南枣者,即浙江金华各县所产之枣也。浙省枣子,以东阳为最多,计产26000担。”

石盆村民在晒场上晾晒南枣

东阳市南市街道是闻名遐迩的青枣基地,石盆、上朱、后塘、西坞、安儒等村庄是东阳青枣的重点产区,枣林面积达6000亩。其中,石盆村更是有名的青枣之乡,是我省青枣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全村种植有青枣2000余亩。

“东阳的青枣品种有大枣、马枣和少量天生大枣、团枣、牛奶枣以及算盘枣等,品质以大枣最好,具有适应性强、树势直立、生长旺盛、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枣质特色是果大核小、两头平正、皮薄肉厚、质松味甜、水分较少,是加工南枣的最佳品种。”据南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枣开花结果率较低,种植时还需配置一定数量适应性较强、自花结果率较高的马枣进行授粉,以促进大枣丰产。

据介绍,东阳的青枣一般都是加工成南枣或者蜜枣出售。其中南枣加工往往要从每年的8月下旬才开始,采用当地的大枣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传统制作南枣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对果皮已经透白的鲜枣,经烫红后制成南枣,称“作红法”;另一种是选成熟鲜枣制作,无须经过烫红即加工成南枣,又称“原红法”。

石盆村民在加工制作南枣

石盆村生产的南枣、蜜枣一直以来是作为馈赠亲友之佳品,南枣更是远销国内外,尤其受东南亚国家的青睐。石盆蜜枣因形状扁圆、缕纹如丝、色似琥珀、通透明亮、表面起霜、质地松脆、鲜甜可口而声名远扬。上世纪80年代初,石盆蜜枣荣获浙江省“优质食品奖”,后被原二轻工业部授予“金丝蜜枣”荣誉称号。

近几年,由于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石盆村农民种枣加工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村已有南枣加工大户5户,蜜枣加工大户20多户,年生产南枣和蜜枣达500吨。

正因为有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环境、独有的人文、传统的加工方法,才使“石盆南枣”成为深受欢迎的枣中珍品。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地在南枣和蜜枣加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像石盆村几家规模大一点的蜜枣加工作坊,都是临时租用农户的房子在生产,缺少规范的场地和统一的制作标准,也没有打造什么枣品牌商标。另外,青枣成熟期短,鲜果收购集中,加工作坊必须有保鲜冷库,才能收购储存更多的青枣。相关产业规划的缺失和配套设施的不齐全,都制约了这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能进一步加大对枣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擦亮“石盆南枣”和“石盆蜜枣”的金字招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