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11:39:58
来源: 无
为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切实保障绣湖公园等重点区域临时遇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8月15日下午,义乌市民政局携手稠城街道,在绣湖社区召开“大安绣湖•红心暖行”临时遇困人员帮扶与劝导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明确职责、强化联动、精准施策,并广泛吸纳各方建议,全面提升救助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与有效性。
属地担当,筑牢救助前沿防线
座谈会上,各方达成共识:街道与社区要肩负起属地责任,成为救助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针对辖区内“临时失依”“突遭变故”且符合低收入认定标准的人员,以及老幼病残等特殊临时遇困群体,需开展动态摸排,并迅速上报相关信息。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能第一时间被纳入低保、临时救助等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对于现场发现的各类临困人员,尤其是身份不明、情况复杂者,明确社区、公安、城管、民政工作人员均为“第一响应人”,需立即介入处理。根据初步判断及时通报信息,启动联动机制,形成快速响应的救助格局。
社区作为政策宣传与源头治理的关键环节,要加大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的普及力度,让居民清楚了解并便捷申请相关救助。同时,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反复出现的职业乞讨等行为进行有效劝导和管理,引导其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困难,从源头上减少临时遇困现象的发生。
民政指导,构建精准救助体系
座谈会上,义乌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健波对低收入群体保障政策和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政策进行了全面概括与精准解读,为基层一线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和坚实的法律依据,确保救助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义乌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与资源链接的关键作用。当临困人员涉及医疗救治、身份查询、返乡安置等跨部门需求时,民政部门主动担当“中枢”角色,指导并协调属地社区、公安对接定点医院、救助站、公安户籍系统等资源,推动形成“发现——甄别——救助——转介”的完整闭环,有效解决基层“单打独斗”的困境。
此外,民政局还统筹利用好处置协调群等信息共享平台和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汇聚社区、民政、公安、城管、卫健、街道以及人大代表、居民商户等多方力量,厘清各方职责边界,优化协作流程,着力构建常态化的联动处置平台,全面提升综合服务管理效能。
义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义乌在临时遇困人员精准救助协同治理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今后,义乌将持续凝聚多元力量,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为临时遇困人员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