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16:57:18
来源: 无
为深化流动党员党性教育,推动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8月17日,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组织20余名组织关系不在辖区的流动党员,赴义乌陈望道纪念馆、徐侨纪念馆开展“追寻真理之甘·感悟清官风骨”主题教育。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研学、走心式交流,流动党员们在红色根脉与清廉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凝聚起“留廿更爱廿”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真理之光照亮初心,流动党员共学“信仰之甘”
早上8时,胸佩党员徽章的流动党员们早早来到思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同于以往的集中学习,这场“行走的党课”以更具代入感的方式拉开序幕——党员代表王师傅手持《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复刻件,结合自己在疫情期间参与社区防疫的经历分享:“当年读陈望道蘸墨吃粽的故事,只觉得震撼;如今在异乡为群众服务,才真正懂了什么是信仰的味道比糖还甜。”质朴的话语引发在场流动党员的共鸣,不少人轻轻点头,目光坚定。
走进陈望道纪念馆,泛黄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斑驳的煤油灯、复原的柴房书桌……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这位“红色翻译家”的执着。在讲解员引导下,流动党员们沿着“真理探索”“革命实践”“教育报国”的脉络,深入了解陈望道翻译首译本时的艰辛历程。
“他翻译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还说‘够甜了’,这不是故事,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流动党员小张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无论身在哪里,党员的身份永远不能‘流动’,信仰的坐标必须永远清晰。”
清官风骨浸润人心,流动党员同悟“为民之本”
随后,队伍转赴南宋名臣徐侨纪念馆。作为“婺州四先生”之一,徐侨一生“立朝敢言、居家清俭”,用“清、慎、勤”三字箴言书写了“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展厅内,“赈灾开仓”“力劾权奸”“归乡授徒”的场景复原,与墙上“民为邦本”的古训交相辉映,勾勒出一位千年清官的立体画像。
“徐侨任地方官时,宁可自己喝稀粥也要把粮食分给灾民;告老还乡后,靠种田、教书维持生计,却捐出所有积蓄建义塾……”流动党员李姐听着讲解红了眼眶,“我们虽然离开家乡在外打拼,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丢。以后在岗位上,我要像徐侨那样,多替身边人着想。”
活动中,流动党员们围站在“清、慎、勤”箴言墙前,结合各自职业分享感悟:流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党员的责任;不管在哪,都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以学促行凝聚合力,流动党员共绘“爱‘廿’新篇”
中午,全体党员在纪念馆旁的“佛堂拉面馆”共进简餐。这张临时拼起的会议桌,成了思想碰撞的“议事厅”。
“以前总觉得流动党员组织生活难开展,今天才发现,只要找准切入点,大家的心贴得更近。”席间,大家围绕“如何发挥流动党员优势服务家乡”话题展开热议。有的提出“为廿三里农产品直播带货”,有的建议“为家乡招工牵线搭桥”,还有的计划“定期回村开展志愿服务”。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把“真理的力量”“清廉的品格”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用实际行动诠释“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先锋作用”的责任担当。
思源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流动党员是“流动的资源”,更是“流动的旗帜”。社区通过强化组织联结、深化思想引领、聚焦作用发挥、完善长效机制,既能让他们在“流动”中保持党性本色,又能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党员价值,最终实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有位更有为”的目标,为基层治理和家乡发展注入强劲“流动动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