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21:13:35
来源: 无
在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浙大四院首次开启“医疗出海”新征程——8月16-17日,该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唐喆教授应孟加拉国外科医学协会和孟加拉国家癌症中心医院邀请,率队赴孟加拉国开展医疗技术输出与学术交流活动。
这场跨越国界的医疗行动,不仅为当地患者带去生命希望,更以专业力量为中孟友谊注入新内涵,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卫生健康合作的生动注脚。
技术输出 手术刀上的“中国方案”
8月17日,在孟加拉国国家癌症中心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场高难度手术正在上演。由唐喆主任医师、董林平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中国医疗团队,接连完成3例肝癌手术演示——1例15公分巨大肝癌切除、该国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联合消融术,以及首例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手术。
手术中使用的射频消融设备,均为“中国制造”。受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资助,唐喆教授联合企业成功研发具有导航功能的国产射频消融设备。从器械到技术,全方位展现着中国医疗的硬实力。
为应对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浙大四院党委书记王凯提前部署,安排医务部主任叶寄星等先锋队于8月14日提前抵达孟加拉国,实地考察当地手术室配置,带去丰富的手术器械与物资,并与当地专家反复确认病例细节。这份专业与细致,让“中国技术”的落地更精准、更暖心。
43岁的当地居民Kabir Howladar被查出肝脏肿瘤,因肿瘤巨大且侵犯结肠胆囊等器官,手术风险过高一度陷入绝望。当得知中国医生前来查房,自己还能接受手术治疗时,他哽咽道:“你们是我的救星!”
这台手术颇具挑战,最终在浙大四院团队和当地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几乎没有出血,技术太令人惊叹了!”同台手术的Dr.Nasima Akter副教授感慨道,“许多中国手术技术我们只在书上见过,今天目睹,非常振奋!”
63岁的Rashid成为孟加拉首位接受腹腔镜肝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手术室外,他的家人眼中满是激动与期待,一看到路过的中国医生,纷纷表示感谢。
手术演示完成后,该院肿瘤科住院医师Janet Tufts Johnna表示,“我们看到肝脏有2个肿瘤时,感觉非常无助。你们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理念,并帮助我们治疗了很多病人,非常感谢。”
接受孟加拉首例肝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是55岁的Mubarak。唐喆教授在手术演示过程中详细讲解了射频消融技术。这是一种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精准灭活肝脏肿瘤,在B超引导下精准识别肿瘤位置,一针射频消融针穿入,即可精准消灭肿瘤,免去了传统手术的创伤。
手术期间,包括癌症中心医院院长在内的当地20余名专家现场观摩,手术录像同步向全国外科医生转播。学员们有的在手术外观摩转播屏幕,并实时通过主持人与主刀团队提问互动,有的则通过线上组织收看。唐喆教授团队的精湛技术获得当地医疗团队的高度认可和充分感谢。
该院院长Prof.Dr.Jahangir Kabir特意定制横幅,向浙大四院团队送上“Happy Chinese doctors’ day!(中国医师节快乐)”的节日祝福,字里行间是跨越国界的敬意。
他表示,孟加拉国家癌症中心医院是当地规模最大的肿瘤专科公立医院,拥有3个院区和600张床位,但医疗服务和水平和中国仍有很大的差距。此次唐喆教授能应邀前来开展外科手术培训,他十分感激。“手术演示非常精彩,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给我们的医生带来巨大激励,十分期待能够在未来有机会到访中国交流学习。”
教学输出 学术交流中的“中国智慧”
医疗帮扶不止于手术台,更在知识的传递中生根发芽。8月16日,在孟加拉医学大学举行的孟加拉国外科射频消融技术研讨会上,唐喆教授的专题报告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浙江第一例肝癌射频消融手术的完成者,他结合20多年临床经验,详解中国肝癌治疗的前沿技术与理念,分享“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治疗方案,还讲述俄罗斯患者体验了中国“旅游医疗”,不到24小时完成胆囊手术出入院的案例,让在场250余名外科医生惊叹不已。
“报告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有了学习的目标。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期待有机会到中国深入学习!”一位当地医生感慨道。
在互动环节,唐喆、董林平耐心解答关于射频消融技术应用的疑问,从适应症选择到操作细节,毫无保留的分享架起学术沟通的桥梁。
交流期间,唐喆教授与孟加拉SOSB前任主席Moudoud Hossain Alamgir 教授、外科协会前主席M Mizanur Rahman 教授、外科协会秘书长Rafiques Salehin 教授等多位专家深入沟通,此次交流更促成实质合作:孟加拉国计划选送一批医生赴浙大四院进修。从技术演示到人才培养,中国医疗经验正以更系统的方式融入当地发展。
管理输出 理念共享中的“中国经验”
医疗帮扶的深度,更体现在管理理念的交融。唐喆教授与孟加拉国家癌症中心医院院长深入探讨医院管理和发展等议题,并赠送浙大四院出版的《新建医院八件事》。这本书凝结着浙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智慧,为当地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该院医务部主任叶寄星向当地医院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开展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经验分享。
从技术到人才,从操作到管理,多层次的交流让“中国医疗”的内涵愈发丰富,也让中孟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国,孟加拉国是首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孟中合作也在多领域展开。这是浙大四院首次医疗技术输出,更是医院高水平医疗资源和教学走向世界的一步。从义乌到孟加拉,手术刀划出的不仅是病灶切除的轨迹,更是跨国界健康合作的路径;手术台传递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天下一家”的人文关怀。
该院党委书记王凯表示,“此次医疗出海,核心在于‘技术输出’的精准落地——不仅完成高难度手术,更带去可复制的技术经验和器械方案。这正是‘一带一路’健康合作的要义:以技术为支点,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国界,既解患者之急,更助当地医疗能力提升。期待更多这样的实践,让先进医疗技术成为连接沿线国家的‘健康纽带’,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务实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