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健康   正文

医生的N种力量:千锤百炼只为“毫厘之争”

2025-08-19 07:23:0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朱静怡

有人说,医者是矛盾的结合体:左手握着冰冷的手术刀,右手却传递着温暖的触摸;头脑里装着严谨的数据,眼中却常含温柔的目光;嘴上说着“只是尽本分”,脚步却总在危急时刻快人一步。

他们是“白衣天使”,可那雪白的衣襟下裹着多少鲜为人知的重量?那是常年握刀的手上磨出的茧,是夜班后灌下的第二杯黑咖啡,是面对家属泪水时喉头滚动的沉默。更多时候,他们是这场生命马拉松的长跑者,用双手接住坠落的生命,用脊背挡住死神的阴霾,用听诊器倾听生命的潮汐,用止血钳夹住时间的裂缝。

这就是医者,一群用专业知识武装,却以人性光辉作战的凡人;一群看透生死常态,却依然为每个生命全力拼搏的勇士。今年8月19日是第8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看见医生的N种力量。


厚积薄发的力量

千锤百炼只为“毫厘之争”


见到肝胆胰外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於敏时,他刚刚完成一台胰腺肿瘤切除手术,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在手术室外与记者聊一会儿,他又得继续去做下一台手术,晚饭也只能匆匆解决。忙碌的节奏,是这位青年外科医生的常态。

2009年,刚参加工作的於敏给自己立了个小目标:3年内拿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一名初出茅庐的外科医生来说,这并非易事。腹腔镜手术要求医生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通过微小的切口精准地操控器械完成各种精细动作。哪怕是最基础的阑尾切除术,也需要无数次的练习才能掌握。

勤学苦练,是通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时,他总是在下班后抱着用纸箱自制的“腹腔镜”模型,到手术室借用器械练习,一练就到深夜。尽管装备简陋,但这却是他每晚的“必修课”。夹持、分离、打结……他一遍遍重复着基础动作,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换来实操中的稳、准、轻、快、巧。

除了苦练操作,於敏还如饥似渴地学习前辈的经验。手术时做助手跟着主刀医生学,休息时对着腹腔镜手术视频学,一帧一帧地“扒”,研究手法、角度和节奏。有时候两台手术间隙,看到哪间手术室里有前辈在做高难度手术,他就会进去观摩,很多突发情况的处理,只有在现场才学得到一手经验。

如今的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在纸箱上练习的新手,而是能够成功开展腹腔镜下最复杂肝胆胰手术的专家。他常常和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说,要把一台复杂手术当成三台来做,除了手术本身外,术前要通过大量视频中学习,术后更要复习、总结,提高自己的水平。

“手术的每一步都要做扎实,不走回头路,该慢的地方就要慢下来。”前辈曾叮嘱於敏的话,外科医生的千锤百炼之路亦如是。“灯光不会说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它就会照亮你多少前程。”

身披白袍的不仅是医生,还有科学家,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这两重身份常常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肿瘤内科主任兼科研处副主任、医学博士傅健飞就是这样一名热衷科研的临床医生。他致力于肿瘤领域的前沿研究,努力探索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在浙江大学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期间,通过各种实验手段揭示了多个关键基因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先后赴德国、美国访学,在国际著名肿瘤学专家指导下,开展胰腺癌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

“科研是医学领域的引擎,推动着临床诊疗从‘经验医学’走向‘精准医学’,让曾经的‘不治之症’有了被干预的曙光。”傅健飞说,探索之路绝非坦途,失败是常事,有时候方向摸不准、数据出不来,确实让人着急。这时候他总会回到初心:为了回应患者的期盼,为了回答患者的疑问,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帮助更多的患者。这是支撑他穿越迷雾最强大的内驱力。

“医者不仅要治当下的疾病,还要治未来的疾病,科研就是这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傅健飞说。作为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他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总是让学生“挑战”他,但“要用实验数据说话”。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