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4:03:45
来源: 无
见有人走进武义县新宅镇邱岳海家庭农场,60多头梅花鹿马上向有人的地方走来,隔着栅栏伸长脖子等待投喂;当饲养员打开门走进鹿舍,这些小家伙还跟着饲养员的脚步亲昵蹭腿。
这样轻松、有趣且充满生机的鹿场,是邱岳海二十多年从“无”中“生”出来的……
从西北“取经”到深山“养鹿” 一场“无中生有”的冒险
1999年,邱岳海因办厂失败欠下数十万元外债,一时不知路在何方的他走进大西北,在迷茫中寻找翻身的机会。
“反正也没有好的出路,先学习一下养鹿技术,万一以后用得上呢?”一次偶然,他在嘉峪关走进一家鹿场,看着温顺的梅花鹿和价值不菲的鹿茸,一个念头在心里冒了出来。就这样,他成了鹿场的免费帮工,跟着技术员学喂食、辨品种、观察鹿茸生长……
2000年,揣着一肚子养鹿知识的邱岳海回到家乡。两年后,他当选金岭溪村村委会主任,也带着“让鹿走进深山”的想法正式“上岗”。
机会很快来了。2003年,他听说有位永康人在磐安养鹿,因场地问题计划搬迁,便立刻找上门。但当时金岭溪村既没有养鹿场地,也没有相关经验,这位永康人一时拿不定主意。邱岳海与新宅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条新路,镇里的干部便陪着他找到这位永康的养鹿人,希望他能把鹿场落户新宅。最终,对方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带着50头鹿落户金岭溪。2004年,这位永康人决定转场,看着邱岳海对鹿场的感情,干脆把鹿场转给了他。
接手鹿场的邱岳海,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民一起干。他设计了“众筹养鹿”方案:村民投资6000元认领一头鹿,由他统一养殖,每年分红2000元,鹿的生死风险全由他承担。
这种三年就能回本、十年能拿两万元的好事,在当时村民年收入仅有1万多元的背景下,大家都不敢轻易投资,方案最终没能推行。
邱岳海成了村里唯一的“养鹿人”。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此前在西北养殖用的是东北技术,但潮湿的南方水土有自己的特性,特别是每年梅雨季节,鹿吃了玉米秸秆后就开始拉肚子,一批批倒下。他急得睡不着,带着鹿粪跑兽医站、翻资料查原因,最终发现是因为湿度太大导致霉菌发病率过高,只能提前用药预防。
“现在义乌、台州的养鹿户都来请教我,就连引进的东北技术员都来向我学技术。”说起自己的养鹿诀窍,邱岳海滔滔不绝。
从“卖鹿茸”到“驯鹿游” 走在市场前的转型
2017年,养鹿13年的邱岳海遇到了“天花板”。单靠卖鹿茸收入不稳,母鹿虽不产茸,却为了繁殖必须饲养。这时,几个外地小伙子找到了他。
“他们当时问我,鹿温顺吗?可以出租给他们去景区做活动吗?”邱岳海说,这句话点醒了他。很早之前,他就驯养了一头小梅花鹿作为宠物,这头小鹿能听懂大多数指令,而且很黏人、没有攻击性。从此,邱岳海开始大规模“驯鹿实验”。
每年5月母鹿产下幼崽后,他就把小鹿抱出来人工喂养牛奶,带它们散步,甚至让孩子骑在驯好的公鹿背上玩耍。渐渐的这些鹿听到召唤会自己沿着搭好的木板走上货车,到了景区能乖乖配合游客合影、喂食,成了全国少见的“文旅鹿”。
2018年,他与这些做活动的年轻人合作,第一批驯鹿租到浙江各地景区,一天一头鹿租金100元,很快就为他们赚回一辆车。可疫情突袭让很多活动停摆,合作方亏得血本无归。邱岳海没要赔偿,他说:“咱们共担风险,以后赚了再补。”这份仗义换来了长久合作,疫情后他们把鹿场“开”到海南、广东、福建,最远一次跨越2000多公里。
“别人的鹿圈在山里,我的鹿圈在全国景区。”邱岳海笑着说,如今“驯鹿+活动”模式让鹿场年收入稳定,成了全国独一份的“移动鹿场”。
从一座鹿场到一个景点 村民日子越过越甜
养鹿20余年,邱岳海不仅有了成绩,更带动了全村的旅游业发展。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邱岳海站在村里的“百鹿台”戏台前说。现在村里的鹿元素特别多,这戏台便是依据武义“百鹿台”传说重建的,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近年来,该村对菊溪进行河道治理,到了金岭溪村,不仅能感受到呦呦鹿鸣,还能畅游于山水间。特别是暑假,来这里避暑、戏水的人比本村村民还多。
旅游火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农户的土鸡蛋、山茶油,以前愁销路,现在游客来了抢着买。“土鸡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比城里超市贵还抢手。”村民罗顺福说,“以前种茶叶一年赚几千,现在游客多了,开个小卖部、划个桨板,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邱岳海说,现在村里正筹划把鹿场周边土地承包出去,建露营地、水果采摘园,不断开发村庄的旅游属性。在他看来,一个地方想要游客常来,就一定要有新鲜的内容吸引游客。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