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东   正文

金东高能级平台赋能 “新”潮澎湃

2025-08-21 15:30:09

来源: 无

作者: 苏宣萌 通讯员 金佳衡 李方政

如果说金东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那么各大高校研究院,就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位于金漪湖畔的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里,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正在密集涌现:成功入选省重点实验室;领衔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获批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获立项批复;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

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主阵地,金东区立足科创资源优势,持续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金漪湖畔,创新生态逐步形成;热土之上新质生产力加快涌现。

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

当下,前沿技术加速突破,创新动能竞相涌现。站在时代风口,金东如何以未来产业赢得未来?答案不言而喻:加快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E2-b栋楼实验室,一间间洁净实验室呈现在眼前。“过去,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一批转化成果从这里走出,功能性眼霜、保健食品、浙中金研菁萃系列化妆品、中医骨科机器人、中医四诊仪等产品已开启多代研发。”研究院执行院长寿旗扬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建设,研究院已具备人才引育、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企业孵化等功能,打开了金东区乃至金华市大健康产业的新天地。

创新从这里开始——位于实验室二楼药学与材料学平台,实验技术人员毛伟业专注地校准仪器,仪表上数字精准到分毫不差。在他周围,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高分辨质谱仪及AI智能化设备依次排开,各种高科技仪器如同精密的乐章,共同演奏着探索生命奥秘的交响曲。

“这里是中药研究的第一站,每天的核心任务就是精准确定样品中有什么,并确定其含量。”毛伟业介绍,作为国内同类中顶尖的实验室,上半年,他们已与11家金华本地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

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过去在金东都是空白。随着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落地生根,金东正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支点,撬动区域创新能级跃升。

数据显示,研究院目前已布局建设药学与材料学平台、医学与多组学平台、药效毒理与病理影像平台和中医药AI智能化平台;获批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市级创新平台3个;聚焦院内制剂、医疗器械等领域孵化、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8家,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3家。

作用在这里凸显——依托校地、院院合作资源优势,研究院创新构建“名医专家入驻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领衔特色科室+附属医院骨干组建管理运营团队”运营体系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夯实科研基础。

3月,该院携手金东区人民政府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附属金东中医院正式启用,布局名中医馆、针灸推拿室等特色诊疗空间,以及放射科等功能科室,联合设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等10个临床研究所,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实体根基。

加快一流人才集聚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的源泉。

走进研究院成果展示厅,一组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格外醒目:新立项省“尖兵”“领雁”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3项),发表SCI论文50篇。耀眼数字的背后,是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动写照。

“我们三个人是最早过来的。”寿旗扬回忆,他和另外两位同事初到研究院时,周边还是一片荒山水塘。短短4年时间过去,园区和附近的市政道路已成网成环,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在这里扎下了根。

同为建设者之一的戴灵豪同样感受颇深揭牌刚过,住宿、办公都还在协调中,频繁的金华杭州两地跑是常态。现在周边配套越来越完善,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我们还进了‘金漪湖·青年之家’人才公寓

像众多置身其中的青年科技人才一样,除了每天感受着这块土地的变化,戴灵豪也沐浴着金东人才政策的暖阳和甘霖。

为了让人才扎根,金东区构建了“全覆盖联系、全时空直达、全流程保障”的“三全”人才服务体系,精准解决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同步启动,目标直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示范区”。

随着人才的涌入,研究院喜讯接踵而至。今年,温成平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医药免疫调节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这也是金华市在中医药领域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该奖项。

“深刻感受到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与创新生态构建上的活力。”作为今年5月刚签约入驻、创立未来教育科技研究所新成员的赵章红说,自己正从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教育融合研究,力求与研究院中医药创新需求适配。“期待借助这里的科研资源,让技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赋能,从教育端助力人才培养,打通中医药现代化的‘数字通道’。”

汇聚人才的巧思,更在“走出去”与“请进来”中展现。

上半年,研究院主办了第二届西湖中药国际论坛,吸引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中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促成了3项“中医药+AI”合作;大健康与中医药交叉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会则开辟了跨界融合的新思路。“借助交流,我们已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交流、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研究院科教发展部负责人刘俊秋介绍道。

年轻面孔成群涌现,孕育起未来希望的“参天大树”。目前,研究院在职员工总数达159人,其中科研人员139人,科研人员占比近90%;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形成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支撑、青年才俊为储备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坚实的人才底座之上,一座“创新雨林”正蓬勃生长。

研究院一楼的文化墙,满满当当挂着联合研发机构名称的铜牌。落地至今,研究院已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9件,3项成果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覆盖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功能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条,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其中,中医骨科机器人项目作为研究院上半年引入的“重量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到获得投资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充分展现了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高效。 

支撑这片产业雨林生机盎然的,是精心构建的发展生态。

浙江嘉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贝贝和12人团队常驻于此,并借助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肺癌免疫治疗与骨关节炎治疗项目研究。“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的研发,研究院的智能化设备齐全,公共服务平台又能为我们提供检测服务,所以我们公司选择在这里进行实验研发。”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内有诸多像“嘉臣生物这样的企业,借助研究院的平台设备突破研发瓶颈,实现双创转化的共赢。

正式投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究院面向科技市场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服务链,先后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7项,合同金额超1000万元……

眼下,在金漪湖畔,研究院的未来蓝图正在绘就。总用地面积约242亩的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已完成可研编制并获发改立项批复。“金东区科技局和市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正采用高效的EPC模式加速推进。”寿旗扬介绍,这座总投资约15亿元的园区,旨在打造“教科人”一体、“科产贸”融合的标杆,目标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医药科创高地,为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未来,随着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建设推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同时,研究院也将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让金漪湖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随着研究院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金东这座城市也将步履不停、持续发力,正以开放包容的政策广纳贤才,以活力迸发的发展平台承载创新,创新驱动,加快在中国式现代化一流新区新实践中加快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的新征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