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东   正文

新闻背后丨风景独好,看江西

2025-08-19 15:41:59

来源: 无

作者: 陈玉杰

如果以地级市作为衡量去过一个地方的标准,那么除了第二故乡浙江,我去过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比老家安徽还多。

这么多年生活在诗画江南,浙江11个地级市自然“全覆盖”,地级市数量相同的江西,我至今仅有抚州、宜春和萍乡未曾抵达。

“风景独好”的江西,留给我很多记忆。

在上饶,第一次跨省喝喜酒。战友吴郭坚结婚那年,我们先是从金华坐火车赶到衢州,作为婆家的“叔伯兄弟”,帮着他迎娶新娘子金艳。中午喜宴过后,婚车浩浩荡荡奔赴上饶。当晚,新郎唯恐来自浙江的兄弟们喝酒“屈量”,安排他的同学、发小、朋友、亲戚轮番来敬。那阵势,分明是把中午我们这些“叔伯兄弟”,快速变成一个个“大小舅子”。好吧,既然真正的婆家人如此好客,客串的“娘家人”总不能推三阻四,但前提是“娘亲舅大”,敬酒者不能“搞批发”,必须挨个敬满敬足才行。这样1对10下来,再大的酒量焉能不醉?

在景德镇,第一次了解县衙文化。享有“江南第一衙”美誉的浮梁县衙,高大、庄重、威严,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艺术和封建王朝的政体规制。那年春天,我们还路过婺源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在新余,第一次学习考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分宜县融媒体中心是全国最早试点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分宜模式”走出了县级融媒新路。

……

或假日出行或单位活动或战友聚会,我还去过“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一泓碧水润泽万物的鄱阳湖……“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赣鄱大地,看不完写不尽其千年风雅与山水长歌。个人觉得,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美的背后,假如缺少当地人的善,便邂逅不了人间的真浪漫。

像几毛钱公交车票都不让你掏的南昌战友张义平、陶绪高,像从傍晚接站陪到次日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新余战友喻荣国,他们的热情似火,和那次上饶婚宴一个个倒地的江西老表一样,透着感人的仗义耿直。

尤其忘不了1998年夏天,我被派往江西九江报道军民抗洪的日日夜夜。

那年夏天,气候异常,暴雨频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自7月27日起,驻金某部已有4000名官兵分批抵达九江市抗洪前线,8月7日长江南岸九江市城防大堤决口,经他们与有关方面艰苦努力,堵口围堰终于合龙,险情得到控制。

8月14日,金华市茂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农行金华市分行捐赠的首批抗洪救灾物资启运九江市,为报道驻金部队官兵在抗洪一线的英勇事迹,我和金华日报社另外两名同事驱车奔赴九江。

当天傍晚,金华捐赠物资车队驶过江西永修之后,大家的心情即随着所见到的景象而沉重起来:一座座房屋、一片片良田、一棵棵小树,都被已泛滥的鄱阳湖水所围困。那露出水面的屋顶、在水中挣扎的青苗尖及飘摇的树梢,都在告诉人们:美丽的九江市正经受着严重的洪涝灾害。一路上,不时有一辆辆空车从九江市方向驶来,那些车身上都挂着赈灾、慰问的大红标语。

华灯初上,车队驶入九江市区。让我们惊讶的是,在那里感觉不到一丝紧张的气氛:老年人摇着纸扇街边纳凉,年轻人骑着单车悠然驶过,更见几名少儿在人行道上嬉戏。沿街商店灯火通明,一名店主这样说:“九江城里有3万多解放军,有他们在,就一定保得住九江大堤。” 一位78岁的老太太召开家庭会,筹资买来猪肉、鸡蛋、咸菜送到官兵驻扎处,怎么也不肯留下姓名。临了,她说:“我儿子也在抗洪第一线,只要大家齐心,九江城不会有事。”

我曾在驻金某部当兵,所以和当时的部队首长很熟悉。当天晚上赶到驻金某部抗洪抢险指挥所时,见到几十名官兵汗流浃背地在忙着准备抢险物资。该部政委邹海清指着灯光闪烁的城市对我说:众志成城,无往不胜。

在九江的日子里,我记得曾经徒步3公里到一个叫八里湖的地方。远远看去,一个又一个“瓜棚”搭在正堤上。走近才知道,那些“瓜棚”用竹竿搭成,铺上几块木板就成了守堤者的床铺。尽管是“瓜棚”,棚内竟有两层“床”。原来,因为棚内实在太热,官兵们值班时在上层,轮休时则换到底层睡觉。站在棚边,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湖面,身后则是8月7日九江大堤决口后受淹的九江开发区,一片汪洋。除了湖堤有随时溃口的危险,官兵们还面临蛇、野狗的袭击和传染病的威胁。由于连日坚守一线,来自宁夏的战士靳宗新烂裆,来自辽宁的战士初永全烂脚,但他们都没退缩。据堵过九江城防大堤决口的驻金某部炮团五连指导员陈鹏飞介绍,该处无饮用水和电。喝水要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抬,送饭要走5公里多路,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

一线官兵生活艰苦,指挥作战的首长也好不到哪去。那些天,我们这些记者和驻金某部副政委邢胜利等同吃同住,能开的“小灶”是每人每餐发一个大蒜头。嫌辣也好厌臭也罢,必须吃几瓣大蒜,才能抵御黑压压蚊蝇叮咬可能引发的痢疾。根本没有水洗澡,只能打开矿泉水浇下头……

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在九江解放军171医院。8月7日,来自福建建宁、驻金某部炮团反坦克连班长陈志辉正在搬运石料时,听到城防大堤险情报告后,迅速赶到现场,与其他战友一起跳入江中堵泉眼,导致左脚踝骨骨折。从下午2点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陈志辉带伤在抗洪一线整整坚持了12小时,滴水未进,粒米未沾。他上岸后,一连喝了4瓶矿泉水。正当他想站起来继续奋战时,左脚的剧烈疼痛突然爆发,他昏死过去。其他战友上去一看,发现他左脚踝骨处已肿得和小腿一样粗了,便马上请来医生紧急抢救,随后将其送往171医院。即便左腿还打着石膏,他依然惦记着抗洪一线:“我总可以到江堤上帮着查查泡泉吧?”

金华籍官兵也是好样的。从婺城区新狮乡入伍的支强是某团卫生队卫生员。他从“杭屯”光缆施工工地转战到九江后,负责驻守永安长江大堤官兵的医疗保障。7月29日至8月4日,官兵们为保大堤奋战了七天七夜,400余名官兵双脚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溃烂。在此情况下,支强为官兵们精心治疗,疲惫不堪,自己也两次成为“病号”。8月7日,九江城防大堤4号至5号闸间发生决口后,16号闸口也出现了险情。当时正发烧的支强暂时放下药箱,一天多时间里一直参加扛砂袋。老家在金华县塘雅镇金村的某团八连连长金益卫,面对南堤多次出现的险情,他带着战士跳入水中苦战32个小时终于化险为夷。8月7日九江城防大堤决口处,他又带头跳入江中勇堵决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8月20日,由横店集团、工行金华市分行捐赠的我市第三批救援物资运到九江。8月21日下午,婺城区罗店镇张家村、西旺村农民吴进义、张小成专程将两辆满载着水果、蔬菜等慰问品的大货车,开进了驻金某部江西九江抗洪前线驻地。九江市民政局救灾科科长伍烽接受采访时说,九江自入汛以来一直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捐款捐物一直不断,尤以广东、浙江捐赠最多。献爱心者中,个人捐赠最多的为8万元,单位捐赠最多的达100万元。

官兵英勇,百姓爱戴。

“在九江的7天时间里,我们连最近的周瑜点将台也无暇看看。想起来,倒也算不了什么遗憾。临走的那天,看着九江满城的抗洪标语和忙碌的军民,我心里企盼:九江,一定会早日建好家园,重现旅游名城的风姿。到那时,再去看看!”这是我在《祝福九江》一文中表达的心愿。20多年眨眼过去了,但当年抗洪的壮阔画卷依然时时在我的眼前展开。我相信,素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美誉的九江现在更加美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