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07:00:04
来源: 无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
作者:朱耀照
诵读:马 鑫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每当歌声响起,我就会想起家乡的山泉。
那时暑假,我们干得最多的,是上山砍柴。路途遥远,半天仅能砍一担柴。又很少带水。口渴了,咋办?
就地取材,喝的就是山泉!
山泉不是山上随处都有的。要在山坳里,山脚下。苔藓翠绿,沟道湿润。有时是一个小坑,底部是几片腐叶。有时是一条小山沟,流水淙淙。有时是山脚的田头地角,边上有土石相隔。
因泉边没有竹罐之类的舀水工具,一般的喝法就是趴下将嘴凑到水中喝。如是人多,你喝完了我再喝,几个人排成队。渴得厉害时,简直是牛饮,必一口气喝个肚皮滚圆。但是泉流很小,不能用嘴去喝,也不能用手去捧,人们会用树叶(大的为箬柴叶,小的甚至是竹叶)将水舀起来,放进嘴里。因附近地面潮湿,站起来时,膝盖上会出现潮湿的湿痕,甚至是沾上两大块淤泥。
喝山泉时,首先考虑的,是卫生和安全。
卫生是指泉水病菌较少,人喝下去不会生病。
有的泉水,生活着很多虫子,如发现有像蜘蛛一样长脚的在水面爬行的水黾,在水中翻动着整个身子的孑孓,在水底一伸一缩的黑色蚂蟥,那是绝对不会喝的。
有的因没有遮盖过于暴露,牛经过时会踏进去喝几口。周围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牛腥臭气味。这种泉水,别说喝,就是路过也会避而远之。
另外,“流水不腐”,不流动的死水也不会去喝。那时,每个小孩都能检验活水。遇到陌生的泉水,就往里面吐一口唾液。唾液如能迅速分开消散,那便是活水。否则,便是死水,绝不能喝。
安全,便是考虑到喝水时会不会有危险发生。有的山泉地处险要,趴下喝水时身子会不平衡,如是摔倒,轻则摔破膝盖,重则还有生命危险。
在儿时,就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邻村的兄弟俩上黄桃坞山上砍柴。口渴了,找了半天,最终在悬崖边找到一泓清泉。因地势险要,须跪着身子,头伸向悬崖趴着喝。弟弟心急,光顾着喝水,没把握住整个人的重心。结果摔了下去,头破血流,一下子失去知觉。哥哥背着弟弟回家,脸色煞白,大汗淋漓。人们见弟弟两手下垂,都以为不行了,但都毫不犹豫,轮流将弟弟接过来背在身上,奔跑着。因抢救及时,没了生命危险。但神志直到一年后才恢复过来。
几十年后,当有人提起当年的事时,他沉思了一会说:“那时,口渴难耐,喝一口山泉死也心甘。”
在深山,还有一种特殊的山泉,让人专门前往。离我家十里地的山沟沟里,就有这样一泓远近闻名的泉水。
记忆中,母亲也曾去过一次。母亲还特意为叔爷爷带回来一壶。叔爷爷当时七十多岁了。双目失明后,回到老家,跟我们住在一起。接过泉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用它一遍又一遍擦洗失明的眼睛,祈求能一下子让他复明。但最终失望了,十分伤心。母亲安慰说:“不是马上奏效的。像我的病一样,要有一个过程。你的眼睛慢慢会好起来的。”
如今,那清澈的山泉,已经有三十多年不喝了,但这样的场景常常梦到——
时近中午,阳光普照,鸟儿鸣响。松树遮阴下,泉水叮咚处,几个砍柴返程的人围坐着。清风徐徐,吹干了身上的汗水。喝够了山泉,唇边、舌头上还有甘甜的余味。
小憩一会,恢复了体力的孩子们上路了。有人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柴担重哟,路遥远。脚步轻快靠山泉。甜甜泉流一入口,浑身力气使不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