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开   正文

“三字诀”妙方巧解“停车难”,让社区“小生态”实现治理“微循环”

2025-08-20 15:55:0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吴璇 文/摄

“自从停车位开始收费后,进出管理规范了不少,天天头大的停车难题总算是解决了。”近日,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运用“三字诀”工作法,广泛凝聚群众力量,破解开放式小区“停车治理”难题,让群众自治管理机制成为推动基层治理进步的强大引擎。

01
摸底求“准”,厘清破题思路

“以前想要停个车可真是太难了,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在小区里兜个几圈,心累!”提起时新路停车难题,家住工商城小区6幢的陈女士直摇头,“我们这里就像个免费停车场,谁都可以来停车,导致我们居民的车子经常停不下。”

时新路位于李渔路和阳光路之间,两侧分布着工商城小区2—7幢、22—26幢居民楼,以及75家商铺。作为开放式老旧小区的核心路段,这里一直是“停车难”的重灾区。“时新路靠近轻轨站出入口,很多上班族把车子停在这里,自己坐轻轨走了,车子一停就是一整天;楼下商铺要卸货,经常用花盆、自行车等东西占领车位。这样就是恶性循环,大家都停不了车,矛盾也越来越多。”居民范师傅吐槽道。

时新路共有164个车位,想要满足附近527户居民的停车需求,几乎是天方夜谭。加之日均外来车辆还有150余辆,有限停车空间与居民激增需求的矛盾愈发尖锐。“居民投诉比较多,有几次甚至报警,前期也协调过几次,但效果不是很好。”网格员盛莉莉说。

“停车难”成为困扰居民出行的主要矛盾,也成为了社区基层治理难啃的“硬骨头”。为精准掌握社情民意、全面了解居民停车需求,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依托全覆盖、精细化的网格管理体系,组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及多方力量构成的网格服务团队,开展“敲门问需”专项行动,通过上门走访、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建议。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并结合多次实地勘察情况,社区网格长就时新路停车难问题,先后召开4次网格议事会、居民恳谈会。

“外来车辆一直占着车位总不是个事儿。”“商户卸货我们能理解,但不能一直挡着路。”“还有还有,晚上乱停车的人比较多”……网格议事会上,居民代表纷纷把问题摆上台面,社区网格员则用思维导图梳理诉求,初步确定了“破题”方案,即安装车辆道闸,分时段、分类别进行停车收费。

02
施治求“同”,激发自治活力

解决方案有了,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分组挨户进行民意调查。“经计票、监票统计,参与投票的共有474户,投票率占比89%,其中同意停车方案为384户,同意率占比81%,方案顺利通过。”网格员诸葛诚凯说。

“道闸不是‘拦路虎’,是‘防护栏’,外来车辆临时进入按小时收费,优先保障住户和商户需求。”面对有反对意见的居民,网格员与党员志愿者上门解读停车方案,打消大家的顾虑。

走访中,有商户担心道闸停车会影响生意,抵触情绪强烈。网格员便邀请商户加入方案设计。针对洗车店“临时车辆需求较大”的特点,方案增加商户持有车辆次卡,同时为仓库、商户门前施划夜间停车位等。“社区让我们提意见,还帮我们留了便利,当然要支持。”车子贴膜店主康先生说。

最终,通过网格议事会,居民与商户达成共识:业主及常住居民第一辆车包年600元/年;外来车辆30分钟免费,超过按小时计费;商户自有车辆包年600元/年,停车时段限早上6时至晚上9时30分;仓库装卸货固定车辆3小时内免停/天,超时按外来车辆收费。

方案有了,停车道闸施工需占用部分商铺门前区域,为此,社区牵头成立“施工协调组”,由网格员、居民代表等组成,每天与商户沟通进度。针对餐饮店担心施工影响人行道路通行、门前砖石堆积等问题,协调组积极对接施工队,加快作业时间,妥善处理施工材料堆放问题。

03
着眼“长”效,推动共治共享

道闸装好了,如何长效规范停车秩序?“光靠社区拍板不行,得让大家都觉得停车管理是自己的事。”社区党委书记朱莹说。

为保障停车管理长效化,通过居民自荐、社区推荐、民主选举,组建时新路物管会,成员包括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共计7人。

道闸停车试运营期间,物管会收集居民建议,制定《停车管理公约》,明确停车收费标准、管理职责和违规处理办法。“一开始试运营,问题也挺多,比如车牌号识别不出来、道闸被撞等等,我们就每天安排一名成员值班,一有问题及时处理。”物管会成员张立新说,为了规范停车,物管会还聘请了一名车位管理员。

每天早上七点半,停车管理员包师傅准时到岗开始车位巡查,并将乱停车的情况拍照发送到时新路微循环车主微信群。“车子乱停、有刮擦等问题,大家都会在微信群里沟通,参与基层公共治理的热情高了,停车问题也就解决了。”张立新说。

如今的时新路,道闸系统精准识别车辆身份,外来车有序登记,住户车辆随到随停;商户门前不再拥堵,居民晚归不用“兜圈子”,邻里矛盾大幅减少。“每天下楼买菜看到道路通畅,心里都不堵了。”“现在多好,下班回来就有车位,不用绕圈也不担心贴牌”……微信群里,居民们纷纷点赞。“停车方案实施后,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大幅减少,居民与商户满意度明显提升。”朱莹告诉记者,看到时新路试点停车微循环治理方案成功后,不少居民向社区反映,要求在辖区内全面推广。

停车虽小,事关民生。从停车“一位难求”到“有位有序”,阳光社区巧用“新思路”化解“老难题”。从破解停车难题这个“小切口”入手,阳光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小事共商、急事共解、难事共办”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04
记者手记:以“真举措”回应“急难愁”

老旧小区停车难已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道“难题”,它考验着社区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智慧与担当。

今年以来,阳光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通过民意收集、居民议事、民主表决、组建物管会等一系列举措,给出了解决停车难得新路径。这场治理实践中,“准、同、长”三字诀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摸底求“准”,是破解难题的前提。社区没有急于施策,而是让网格员挨家挨户走访,用4次网格议事会、居民恳谈会收集民声,把问题一一摆上台面。正是这种对社情民意的精准捕捉,让后续方案设计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避免了“拍脑袋决策”的弊端。

施治求“同”,彰显了共治的力量。89%的投票率、81%的同意率,数字背后是群众对治理方案的认可。面对居民的顾虑,网格员与党员志愿者上门解读;针对商户的担忧,邀请其参与方案设计……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过程,让治理方案从“社区决策”变成了“大家共识”。

着眼“长”效,让成果真正落地生根。从组建7人物管会到制定《停车管理公约》,从每日值班处理问题到聘请专职管理员,阳光社区用制度建设保障管理长效化。微信群里的实时沟通、管理员的日常巡查,让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形成了“我的小区我来管”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时新路,道闸起落间是秩序的回归,居民点赞声里是民心的凝聚。这场停车治理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俯下身子倾听民意,拉起手来凝聚共识,才能找到破解“急难愁盼”的金钥匙。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