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2:27:07
来源: 无
亲爱的方志敏先生:
您好!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奶奶正在厨房择菜,她总把青菜根留得很长,说:“多泡会儿水还能再发绿”。看着她把择下的黄叶塞进洗得发白的塑料袋——那是她攒的第三十七个了,突然就想起您在《清贫》里写的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
上周三吃早饭的时候,我掉了一小块馒头在地上,奶奶弯腰拾起来,吹了吹就着粥咽了下去。爸爸想劝,却把话咽了回去。我知道,这不是“脏不脏”的事,就像您当年在闽浙赣苏区,经手数百万款项却分文未动,粗米野菜当饭,旧棉袄穿了又穿。您说“从没有奢侈过”,奶奶也总说“糟蹋粮食就是忘本”,原来有些道理,穿越时空也能共鸣。
奶奶吃饭总把青花碗舔得发亮,连最后一粒米都不剩。“1937年逃难时,草根都抢不到啊。”她六岁跟着太奶奶跑,半块发霉的玉米饼,太奶奶大半给了她,自己嚼草根。这让我想起您狱中写下的话:“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您和太奶奶一样,都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更需要的人,只不过您留的是信仰,她留的是生路。
衣柜最下层的铁皮盒里,锁着太爷爷的三双旧竹筷,筷头磨得圆圆的。1937年冬天,他们在破庙里躲了半个月,太爷爷用这筷子给奶奶挑野菜里的沙子。我总觉得,这双筷子和您用过的旧文具一样,都藏着同一种力量——在绝境里把日子过下去的韧性,把温暖留给他人的执着。
那天我问奶奶:“现在不愁吃了,为啥还总念着过去?”她拉我到冰箱前,里面草莓红得发亮,面包散发着麦香,速冻饺子码得整整齐齐。“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她说太奶奶没见过冰箱,1937年的冬天,埋在土里的红薯都冻成了冰疙瘩。先生,您当年在牢房里憧憬的“可爱的中国”,是不是就该是这样?冬天有新鲜菜,孩子不挨饿,普通人能安安稳稳地守着一冰箱的烟火气。
这学期我当“光盘行动”监督员,同桌剩饭时,我和他讲了奶奶舔碗底的样子,也讲了先辈们拔草根、吃树皮,甚至您被围困牺牲时肚子里没有一粒粮食的故事。第二天,他的餐盘比谁都干净。原来您的故事和奶奶的习惯一样,都能让人懂得“珍惜”二字怎么写。
上周六的午后阳光斜斜洒进厨房,我戴着顶旧棒球帽,用剪刀裁开穿了三年的藏青色T恤。奶奶搬着小板凳坐在我对面,浑浊的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我的动作,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摩挲着布料边角。当我把缝好的帆布包递给她时,老人忽然笑出了声,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暖意:“瞧瞧这针脚,比那些薄塑料袋结实多啦!”
第二天清晨,我被窸窸窣窣的声响吵醒。推开门就看见奶奶踮着脚,颤巍巍地从壁橱深处掏出个铁盒。她像捧着宝贝似的把铁盒放在桌上,掀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有超市购物袋、水果摊用的透明袋,甚至还有印着老式图案的糖果袋。“都给你改包用。”奶奶把塑料袋拢成小山,又从围裙口袋掏出一枚顶针,“我年轻时缝补可是把好手,待会儿帮你锁边。”
现在厨房雪白的瓷砖墙上,贴着我用毛笔写的“按需取餐,杜绝浪费”八个字。墨迹干透那天,奶奶举着放大镜端详了许久,转身从樟木箱底翻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等过些日子给你太爷爷上坟,我要把这话念给他听。”照片里穿长衫的太爷爷站在学堂门口,胸前别着枚褪色的校徽。我轻轻摩挲着照片边缘,忽然觉得那些工整的字迹,不仅是写给太爷爷的告慰,更像是穿越时空,与您无声地对话。
昨天在铁皮盒里发现一张画,是我上周画的:冰箱门口站着奶奶,举着新木筷,旁边写着“现在有好多米”。一定是奶奶偷偷放进去的。先生,您看,田埂上再没人挖野菜了,收割机在稻田里跑;超市冬天也有青菜,学校午餐每天换花样。您说的“洁白朴素”,我们没当成苦日子过,反倒成了心里的光——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才更懂安稳有多珍贵。
刚才奶奶喊吃饭,红烧肉炖得酥烂,青菜绿得发亮。我盛了半碗饭,想着不够再添。奶奶看着我笑,眼里盛着阳光。
其实想说的就一句:您盼的“不挨饿”,我们过上了;您守的“清白俭朴”,我们接住了。
此致
敬礼!
一个被您的精神照亮的少年:应沐橙
2025年8月19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