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5:01:46
来源: 无
“儿子考金华一中这一年,教育开销简直是无底洞,昨晚算完账单,在他身上花了快15W!”“闺女小升初踩的坑太多,报的班大多没用,信息差比学习本身还可怕。”……
近日,多位家长向记者反映,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刷到类似《儿子金华一中,一年的支出让我怀疑人生》《女儿进入五中后才发现金华的小学生容易跑偏》等帖子。这些帖子以“过来人”的口吻,刻意渲染初高中阶段的高昂教育成本,字里行间暗示“不补课就会掉队”。
“孩子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看到这些初中高中的‘烧钱’帖子,心里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家长李女士苦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帖子详细罗列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费用清单,动辄数万元的年支出让她这个工薪阶层家长倍感压力。
尽管持怀疑态度,李女士还是忍不住向身边有初高中孩子的同事求证。“同事说确实要补课,但费用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她无奈地说,“可这类帖子看多了还是会焦虑,总担心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不过也有细心的家长发现端倪:“好几个帖子的文案一模一样,配图风格也很奇怪,像是批量生产的营销内容。”
从经验分享到课程推销
流量背后的“焦虑生意”
为一探究竟,记者以初二学生家长的身份私信了一位发帖博主。这位自称“金华一中新生妈妈”的博主热情推荐所谓的“名师团队”,声称:“上次帮其他人咨询时,英语和科学老师的时间就基本排满了,得迁就他们的时间才行。”他们精心设计的话术环环相扣:先用焦虑话题引流,再以“名额紧张”制造紧迫感,最终推出培训课程。
然而,当记者添加对方推荐的微信后,发现其身份为金华某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更值得注意的是,该顾问微信朋友圈置顶中展示的“学生成绩单”,竟与帖子中的案例完全一致。在后续沟通中,该顾问极力推销机构里“名校毕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承诺能帮助学生大幅提升成绩,“比如今年刚毕业的初三学生,作文平时大概38分,最后能达到45甚至47分”。可当被问及教师资质时,该销售仅出示了某征文比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的奖状。
类似利用教育焦虑牟利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前就有媒体曝光,某些短视频博主以“批判游戏”博关注,打着“北大育儿”旗号,推销上万元的戒网瘾、成功学课程。这些营销套路如出一辙:先放大焦虑,再包装成专家人设,最后推销高价产品,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却难以保证。
《南方都市报》报道
破局“焦虑生意”
坚守理性育儿之道
教育焦虑已成为当下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强化与纾解: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中的育儿焦虑研究》一文指出,社交媒体在育儿焦虑的产生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育儿信息,家长们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容易产生比较心理,进而加剧自身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一些不良商家和自媒体正是利用了家长的这种焦虑心理,通过制造焦虑来吸引眼球,谋取经济利益。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帖子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给特定家长群体,形成“信息茧房”,不断强化家长的焦虑情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指出,教育焦虑本质上源于盲目竞争的心理,许多家长在攀比心态的驱使下,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表现,反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强调,当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了家长的焦虑情绪,使“超前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们在面对这些信息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不要盲目跟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成绩和所谓的“起跑线”。若发现明显夸大或虚假宣传,家长可主动举报,避免更多人被误导。
平台方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目前,尽管部分社交平台已加强审核,但类似内容仍屡禁不止。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规范信息发布,打击利用家长焦虑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为家长和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焦虑成了某些机构的“流量密码”。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家长更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而非被营销话术裹挟的恐慌。不妨放平心态,少看些“制造焦虑”的帖子,多听听孩子自己的声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