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8:03:17
来源: 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从金华市区出发,驾车两个多小时后,车辆驶进一座清秀的山村东阳市佐村镇宅口村大楼自然村,110岁抗战老兵任世朝就在这里养老。
镜头前,老人身着印有“抗战老兵”字样的米白色礼服,眼神深邃,凝视前方。一提到“打炮”“电话线”“四连”等词,老人情绪激昂地应和起来。
作为一名炮兵部队的通信兵,在抗日战场上,任世朝主要任务是跑——在枪林弹雨中跑,在敌人的火力瞄准镜下跑。需要电话线,跑去架上;有重要军情,跑去联络。
这根战火中的电话线,关系着千千万万抗日志士的生命,也承载着任世朝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抗日决心。
1916年,任世朝在东阳市江北街道社姆新村联山自然村出生,自小生活拮据,1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度日更显艰难。
内乱外侵,民不聊生。1937年,22岁的任世朝主动参军抗日,加入国民革命军炮兵第二旅第二营第四连。时任旅长蔡忠笏被称为“神炮将军”,也是东阳人。
入伍后,任世朝在金华、衢州等地接受训练,学习操作瑞典制博福斯75毫米山炮。1938年,他随部队开拔江西,后转战驻防安徽前线。
“一门炮……有七八个……兵!”说到“打炮”,任世朝张大嘴巴,努力往外蹦字,思绪一下子回到了8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
1938年秋,日军为控制长江航运,猛攻安徽池州陈家大山。任世朝所在部队驻防在此,和新四军一起打游击。
炮兵阵地是中国军队的火力重点,也是日军的进攻重点。随着日军飞机的密集轰炸,战场硝烟弥漫,战友们相继倒下,战情惨烈。
任世朝所在部队给每门火炮都配置了侦察、运炮、拉炮、通信等人员。当时的通信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根电话线。任世朝背着电话线、拿着接线钳,穿梭在炮火中,用竹竿和布条架设和固定线路,打通前后方信息通道,让飞向敌方的炮弹实现最大杀伤。
“当时,我们的炮弹还打入日军运输舰的烟囱,爆炸后看到穿着白衬衫的日军往江里跳,打中运输舰的炮手就是一起当兵的东阳巍山老乡陈金水……”这段在宿州市馒头山的抗战故事,任世朝多次提及。为了保卫武汉,他们开炮截断日军长江航运以阻止日军军用物资及兵力的运输,振奋人心。
1940年底,因部队长官调动,任世朝回到东阳老家。12岁时学习的裁缝手艺,这会派上了用场。同样是“穿针引线”,他放下电话线,拿起棉线,成了村子周围小有名气的裁缝,也靠着裁缝手艺撑起了家。
随着抗战胜利,相继推翻“三座大山”,中华大地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这些年,任世朝一直想着有机会重访战地。
吴爱红是东阳市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被誉为“老兵女儿”,与任世朝相识于2015年的一次老兵探访活动。为圆老兵的心愿,2023年,该协会的志愿者带着任世朝及其家人去了趟安徽,重回抗战旧址,寻访往昔故事。
“我来看你了,你我都在陈家大山打过日本侵略者,我们早就胜利了,这是他们的投降书,我来读给你听……”在池州,任世朝深情缅怀已故金华籍战友曹辉,老人拄着拐杖,泪眼婆娑,敬礼、献花、深鞠躬。
彼时的任世朝已经108岁。从老人身上,大家看到的是历经磨难,初心不改,自足且从容。他常说:“日本侵略者都打跑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这些年,在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的关心关爱下,老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晚年生活有依靠,有保障。
关爱老兵志愿者每年都会给任世朝过生日,还带他做白内障复明手术,陪他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带他去南京和战友团聚……
2024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任世朝跟着吴爱红来到大楼自然村,便有了在此养老的想法。“任老之前住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东阳老兵之家’,来过这边一次之后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吴爱红说,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服,她还对老人居住的房间做了适老化改造。
任世朝的儿子女儿们会来探望他。平时,老人悠闲地在民房中或躺或坐,或走出房门,在小院中给花草浇水,摘菜洗菜。吴爱红说:“我没事在客厅编竹篮时,他还会在旁边帮我忙。”
当下岁月静好,而过去回忆深沉。无论住哪,任世朝有一个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雷打不动。
“每年一到冬至,他就会去祭奠当年抗战牺牲的战友们。哪怕百岁有余,走路需要人搀扶了,他依旧要亲自上,小心翼翼地在路边摆好纸钱,点上火。”吴爱红说。
用任世朝的话说,“这些战友牺牲时都很年轻,大部分20岁出头,很多人还没成家,也没有孩子。我怕他们孤独,没有后人记挂他们,我要替他们的家人烧点纸钱,敬杯酒”。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任世朝每年去村口烧路纸,要摆得很长很长,大概有五六十米。
为什么不全部堆在一起烧掉呢?
“任老说牺牲的战友太多了,不能简单地堆一堆烧了,这样有的战友会抢不到。要摆成一排,长长的,每个人都有份。每次祭奠仪式结束后,任老还会跟上一句‘明年再来过’。”吴爱红说,老人要求大家都来学习怎么祭奠,好让他放心,以后可以将这一光辉重任交给一代又一代。
110岁,离22岁参军过去了88年。那段烽火岁月,在任世朝脑海中时隐时现。但是,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任世朝老人,更感动于老人及其战友们英勇抗战的故事。
记忆或许会随时间和白发而斑驳,但这些历史,将在时代的传颂中愈发明亮,永不褪色。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