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22:02:07
来源: 无
石狮镌青史,吾辈叩初心
——一封致1937年抗战先辈的信
敬爱的1937年先辈:
你们好!
我正立于卢沟桥栏下闭目凝神,任思绪穿越至1937年7月7日的深夜。风裹永定河的凉意,似携硝烟的灼味漫过鼻尖;脑际里,那尊沐晨光的石狮,正映着炮火的红光。指尖划过岁月的沟壑,向时空发问:当亲历者低语消散,我们该如何破译镌刻石骨深处、由热血硝烟写就的“坚守”密码?又该如何传承它,锻成今日守护家国的盾与剑?
试在想象中捕捉那夜:日军借士兵失踪逼临宛平城时,你们如何握紧钢枪?许有位年轻士兵,如我此刻抚过石狮前爪,借石凉压心头紧张,靴底蹭出的泥痕,转瞬与血渍相叠。当第一发炮弹撕裂夜空,你们从石狮两侧跃出——有人绑腿被弹片划破,鲜血染红基座;有人举大刀冲锋,刀光闪过石狮瞳孔;有人伏沙袋后装弹,枪膛反光里,“宁死不退”四字烙进眼底。史料载,那晚永定河水被炮火映得通红发烫,而你们的热血,更比河水滚烫!我忽然懂得:你们的“坚守”,非史料冰冷文字,是弹壳落进石缝的脆响,是伤兵倚兽射击的背影,是平凡人在绝境中,将“家国”刻进每一次呼吸的本能。
眼前是和平景致,脑际是战火画面。当硝烟终于散尽,和平晨光洒满这片热血浸染的土地,“愿后世不闻硝烟”的祈愿,已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那份“坚守”沉淀于岁月河床,流转不息。在这安宁中,我常对心中战场追问:和平,仅意味“无炮弹轰鸣”吗?
静寂中,思绪如风拂过河面:仿佛见桥梁工程师凝神图纸,低语:“建牢每座桥,便是不让你们守桥的苦白费。”仿佛见社区老者枯手抚狮基,如抚战友,对稚童讲述:“要让娃知,好日子是血泡里熬出的光。”清晰见历史课上,同学阖眼追忆1937炮火滔天,睁眼迎窗外金子般的阳光。
就在这瞬间流转里,我彻悟:和平,不是静止的风景供人闲赏,而是一场无声的接力,一次代代相续的“动态守护”。这份守护,正将你们熔铸于石狮魂魄中的“坚守”密码,在今日的经纬里重新编译:
学子笔尖沙沙,是为民族挣脱“落后枷锁”锻造智慧之剑;
工匠指尖微光,是为国家垒砌和平基石淬炼坚实之盾;
科研者灼灼目光,是为无硝烟疆场守卫命脉奔涌滚烫热血。
去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肃穆里,汇聚至今:你们血肉铸就的丰碑,非为传递仇恨灰烬,是为点燃我们心中“家国”火种——让我们在想象战火里,珍视和平时光,更懂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守护安宁。今日世界,硝烟未熄,阴霾犹存,这让我深知:你们血脉中的“坚守”,正呼唤我们以两种力量传承践行:
柔软的守护:志愿者化真相为春风细雨;普通人于日常深情凝视和平;是“家国”精神在烟火里的脉脉流淌。
硬核的支撑:军人如界碑岿然边关;科技者熬红双眼破“卡脖”;是你们“宁死不退”的铁骨,锻成新时代护国的坚盾利刃。
此刻,掌心紧贴石狮沧桑石面,凉意沁指,心口却因传承的“家国”精神灼热不息。血脉深处的声音清晰:我们这代人的“初心”,是不让想象战火沉沦为尘封底片,不让你们生命诠释的“坚守”成静默标本。
我们将:
以历史烛火为灯,校准前行罗盘;
以当下清醒为犁,深耕责任沃土;
以未来担当为旗,扛起传承使命。
让“愿后世不闻硝烟”,从你们泣血祈愿,熔铸为刻进每个中国人骨血的不灭信念,升华为代代相续、永不褪色的永恒承诺——这,便是最深沉的告慰,亦是“家国”精神,生生不息的回响!
此致
敬礼!
陆禹帆
2025年8月17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