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追问丨金华这把科技金钥匙,开的是什么“锁”?

2025-08-24 07:01:0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周晗盛

【核心数据】

金华“科技副总”入选数全省第一

近日,浙江省派“科技副总”名单揭晓,我市35位专家入选,占比14%,位居全省首位。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出累累硕果到“科技副总”激活创新动能,我市科技人才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

7月30日召开的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我市研究制定《金华市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必将有力引领全市上下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一线蹲点】

让成果变胜果

“最近连轴转,既要精准对接企业的紧迫研发需求,又要深度沟通高校的前沿研发方向。”浙中科技大市场暨揭榜挂帅服务中心对外合作部负责人童启硕说。他刚结束浙江闪铸集团有限公司喷墨成型微观观测系统研发项目的对接服务,“服务对象不同,企业重实效,高校看前沿,但核心都是为他们提供最匹配、最细致的支持,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活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科技红娘”,童启硕的敬业与细致,正是金华倾力打造“保姆式”科创服务体系、以优质服务礼遇科技人才、赋能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


产学研牵手

“百工之乡”以智造破圈

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金华是“百工之乡”,扎实的工业根基里藏着能工巧匠的智慧。在新时代浪潮中,如何驱动产业发展?如何重塑竞争优势?答案日益清晰,那就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走稳“科创兴城”的攀登之路。这条路上,考验在升级,对人才的渴求也日益迫切。

首开风气之新。回望1999年秋,金华举办全国首届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成为首个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的地级市,184位专家与5200家本土企业“牵手”,一场持续26年的“科技赶集”自此启幕,这是金华产学研同频共振的早期实践。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助推着金华从“百工之乡”向“智造高地”的蜕变,从这里走出去的零跑汽车、花园生物等标杆性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军。2024年,围绕“强廊助链 院企共融”主题,举办“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与本地重点企业代表交流院企合作,以创新链赋能重点产业链发展,促进千项成果与本地需求高效对接。

求解升级之困。伴随着金华产业发展纵深推进,产业发展遇见难题渐多,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金华以机制创新破题,在全国首创“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

揭榜挂帅云平台

“2020年开始做‘揭榜挂帅’,推行寻榜、评榜、发榜、揭榜、奖榜、保榜六步工作法闭环服务。这种企业提需求,专家来破解的模式能让创新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浙中科技大市场暨揭榜挂帅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霞说,通过线上打造高效云平台,线下建立服务中心与网格员队伍,“揭榜挂帅”机制已成为助推企业创新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揭榜挂帅”云平台累计发布需求7225项,吸引1088个顶尖团队揭榜,助力461家企业攻克737项难题,直接增效超11.46亿元。

谋定未来之势。如何系统性重塑城市科创竞争力,金华落子“浙中科创走廊”,为科技人才搭建起干事舞台,这里汇聚了区域内10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0%的高层次人才、80%的重点研发项目、70%的高新技术产业、60%的科技型企业。

近日,这片创新热土再添新动能,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22家概念验证中心。作为金华市政府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的事业单位,校地合作模式打破编制壁垒,让引才更具吸引力。目前,研究院已与浙师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深度合作,共享高端人才超50名。“我们要为人才架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让成果落地有依托。”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人才集聚与转化机制,让更多“书架上的成果”变成“商贸的胜果”。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让科技人才站稳“C位”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智慧。金华深谙此道,让科技人才站稳“C位”,在政策红利和精准服务的双向加持下,实现了科技人才与城市的再一次“双向奔赴”。

为科技人才撑腰鼓劲。从“博士入企”计划到“科技副总”项目,政策、资金、机会不断投入,打造科技人才的“强磁场”。自2019年实施新一轮博士入企以来,金华市引进来自省内外80余家高校院所的389名入企博士,引进交叉学科人才团队939名,牵头参与到企业实施自主研发项目立项、制定发展规划2930项,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246个。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志明通过金华市“博士入企”计划深入浙江硕和机器人公司服务。服务期间,他推动硕和机器人落地4个自主研发项目,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70余万元,协助申请专利24件、转化成果6项,先后开发了磁悬浮导轨桁架机器人系统、SCARA400型工业机器人、轻型码垛机械手等省级新产品,并共建机器视觉研发中心,提升了硕和机器人的科创实力。

“政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产学研平台。”王志明感慨。在主导研发“止水针头高效组装设备”期间,金华市的“揭榜挂帅”专项奖补资金解决了企业资源难题。“从‘博士入企’到‘科技副总’,这样的身份转换顺理成章,离不开政府支持。”接下来,王志明表示将联合硕和机器人重点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聚焦“首台套”等关键项目,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争取更高层次技术突破。

图片来源:金华发布

从本土人才的深耕沃土到外来英才的逐梦港湾,金华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与礼遇,在李天武的故事里同样清晰可感。

这位出生于山东济南、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青年学者,如今,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金华市“双龙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24年7月,李天武加盟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开展先进电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电磁兼容领域深耕十余年的他,正带着团队积极推动先进技术的落地转化。目前,团队研发的电磁混响室测试系统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更希望通过“双链融合”为本地企业破解电磁技术瓶颈。

“金华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研究院又提供了绝佳的产业化平台,这和我们的长期研究目标不谋而合。”他坦言,半年多时间里,见证金漪湖周边“零跑”等企业入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更坚定了扎根的决心。

人才发力 多方受益

金华跑出产才共兴“加速度”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金华,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格局愈加生动。

在浙师大科技园的云澎科技企业展厅内,AI智慧交互屏、AI机器人、AI监控设备等智能硬件依次陈列,尽显科技企业的硬核实力。很难想象,这家如今业务广泛的独角兽企业,7年前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而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熊继平从企业初创阶段便与之携手同行。

图片来源:金华发布

“当时云澎科技团队只有两三个人,我从那时就开始为企业做智慧食堂的算法工作,亲眼见证了它从微小团队成长为行业翘楚。”熊继平认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正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生动体现,他2018年加入“百博入企”计划,2025年入选省派“科技副总”。这种合作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深化,2024年,熊继平揭榜挂帅,承接云澎科技“基于多模态的AI医学影像健康算法研究与应用”技术需求。

“从2017年至今,云澎科技的战略重心已从社区食堂逐步扩展到大健康领域,尤其在AI+康养方向持续发力。”熊继平将双方合作定义为“渐进式”发展。云澎科技副总陆月萍对此深表认同:“在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外部专家力量是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像熊继平教授这样的科技人才,帮助我们解决了算法优化、算力提升等关键技术难题。”

如今,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人才支撑,云澎科技自主研发的各类AI产品已覆盖100余个海内外城市,落地服务项目3000余个,服务用户超2000万人次,在智能科技领域书写了由小到大的成长篇章。

在金华,科创的活力,不止奔涌在企业生产车间,也流淌在田间地头。科技工作者们正拨动科技的丝弦,激昂创新的鼓点,在不同场域奏响科技创新的高歌。

浦锦宝是省级科技特派员,也是大盘山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入驻专家。20多年来,浦锦宝在磐安建立了一套适合三叶青的篱墙式立体控根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建成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同时还总结出一套三叶青林下套种模式技术,大幅度提高药农的经济收益。“浦研究员对磐安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药材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大盘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感慨道,“多年来,他不仅深入保护区开展药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还凭借专业知识,助力磐安在药材人工繁育、质量指标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在金华,像浦锦宝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正将创新的种子深播于沃野。漫步在婺城区洋埠镇让宅村的千亩荷塘边,莲叶田田,随风轻摆,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荷香,这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科技特派员赵晋“接棒”奋斗的生动注脚。

图片来源:金华文旅

“我们接续了前任科技特派员张瑞阳打下的好基础,‘农业+文旅’这条路子走通了,还走深走实了。”赵晋不仅延续了以水果莲蓬为核心的“1+N”多元化种植结构,更着力延伸地方特色产业链条。“立足本地特色,我们开发了腌菜、藕粉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了村民种、集体收、统一加工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赵晋介绍道,自2023年6月派驻让宅村后,积极对接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力量,邀请市农科院水生作物团队、薯类种植团队专家指导莲蓬、马铃薯的种植。

如今,“荷美让宅”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村集体年增收突破50万元。科技赋能的“新视界”,正实实在在转化为强村富民的“新钱景”。

图片来源:金华文旅

人才引育用,环环相扣;难题攻克与产业升级,步步为营。金华以持续的行动证明,澎湃科创之心就是要笃信人才价值,就是要扎实人才服务。政府搭台、人才发力、多方获益的共赢模式,正支撑着金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高质量前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