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 08:22:02
来源: 无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众对高质量睡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超九成国民经常或偶尔会出现睡眠质量问题,睡眠浅、入睡困难等成为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问题。“睡个好觉”背后藏着多大市场?记者进行了采访。
《报告》显示,睡眠经济消费主体集中于23—40岁中青年人群,占总消费人群的83.2%,远高于其余年龄段。
“晚上不想睡,白天起不来”是在校大学生李松宝的日常状态。今年初,他在体检时发现多项身体指标到达临界值,医生建议早睡早起。为改善睡眠状况,他开始尝试使用助眠产品。
李松宝第一次使用褪黑素,“有一种强制关机的感觉,睡了整整9个小时”。之后,他从偶尔服用变成“睡前必备”,然而褪黑素吃多了,身体出现耐药性,他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助眠产品。“我尝试助眠精油,又去医院配了中药调理,也用过眼罩、香薰、记忆枕头、睡眠追踪器等。”
“我主要的睡眠问题是容易惊醒。”31岁的陈婉琳说,工作压力让她产生了严重的睡眠问题,每天睡眠时间仅两到三个小时。为此,她曾尝试购买蒸汽眼罩缓解睡眠困扰,还购买了小米手环进行睡眠监测,实现睡眠健康管理。
采访时,记者发现年轻群体更愿意尝试创新类助眠产品和服务,市面上各类助眠产品也在不断丰富。
“缺觉人”对良好睡眠的渴求,催生出巨大的市场。
昨天,记者走访了市区多个商场及专门店,发现助眠产品种类繁多,涵盖家居、环境、保健、AI科技等多个领域。
记者看到,家居类助眠产品以安睡枕和睡觉抱枕为典型,价格在50—150元之间;睡眠保健类产品包括安神补脑液、褪黑素等,有多种品牌可供选择;AI科技类助眠产品则不断推陈出新。
在婺城区将军路一家睡眠体验专营店,一款新上线的呼吸机颇受顾客青睐。“睡眠市场产品多且杂,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市场细分与创新,也为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公司提供了拓展专业睡眠服务的空间。”该店工作人员介绍,一些企业开始从轻产品向医疗级解决方案转移。
记者咨询了义乌一家专卖助眠中药的医药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半年超500万单拼单量折射出市场热度。“年轻人失眠催热中药助眠消费,安神类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力。”
线上平台销售同样火爆。天猫最新热销榜单显示,褪黑素龙头单品销量突破60万件,周销覆盖超百城;智能助眠设备赛道,搭载脑机接口技术的新品获超4000人加购;儿童枕市场,一款助眠方程式硅胶枕的销量已超10万单。
记者通过企查查了解到,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喜临门、麒盛科技、梦百合、慕思股份、华熙生物、佐力药业、麒盛科技等数十家企业布局助眠产品。此外,年轻一代追捧的科技公司华为、小米、安克等也陆续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发力睡眠监测和管理。
解决睡眠问题的巨大需求,正在催生一片新蓝海。《报告》显示,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7年将达到6586.8亿元。
然而,采访中也有不少消费者提到,睡眠产品存在“价格虚高、疗效存疑”的问题。27岁乘务员范语杭花近4000元买过各类助眠产品,“但真正让我规律入睡的,反而是每月花不到50元订阅的助眠博主内容”。她关注到,部分助眠药品价格五年内暴涨数倍,新型“晚安牛奶”“GABA晚安饮”等溢价明显,更有不法商家利用信息差进行虚假宣传,令消费者陷入“花钱买心安”的困境。
“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更为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助眠产品的质量、安全、功效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严格规范。”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姜艳艳认为,相关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自律规范、组织行业培训、开展质量监督等系列活动,促使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睡眠市场环境。
姜艳艳表示,未来睡眠经济还可与医疗、智能家居、健康管理等领域进行广泛融合,不断应对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助力品牌进一步掘金睡眠市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