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开   正文

【活化上山 汤溪有戏③】“烂菘菜小王子”范建通:文化能让乡村有味道,产业能让乡村有奔头

2025-08-26 10:23:36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胡雅心/文 姜岚/视频

身形瘦削的八零后现代农民,垂垂老矣的八旬古代画家,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形象,有何关联?近日,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首演现场,这组跨越近四十年年龄差、横跨古今身份的角色反差,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剧目表演者名叫范建通,是汤溪镇厚大村的村会计,也是当地的一名文艺达人,不仅自学了笛子、唢呐等乐器,多次担任村文化活动主持人,喜欢登台演唱,自创方言歌曲,还在舞台剧《陈双田》中扮演过主角“赤脚书记”陈双田。

今年4月,《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需要寻找一批本地演员。收到镇里的参演邀请后,热爱表演的范建通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原本冲着“陈双田”一角而去,导演伊天却认为他身形瘦削,更适合扮演黄公望。于是,范建通接下了这个角色。

黄公望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范建通翻遍了网上的资料,了解到黄公望是元代画家,幼年丧父,中年仕途失意,晚年归隐修道,潜心艺术,耗时七年完成《富春山居图》,81岁高龄又创作出《九峰雪霁图》。

在范建通看来,黄公望是个经历坎坷又具有豁达胸怀的人。为了刻画好这个角色,他下足了笨功夫:观看婺剧、古装电视剧,学习古人仪态;自费购买假胡子粘在下巴上,设计抚胡须等角色专属小动作;没道具就搬来桌椅、拿来纸笔。他还在表演中加入了很多小细节,眼神发花、拿笔的手哆嗦、走路慢吞吞、驼着背,一副八旬老翁的形象跃然而出,在首次带妆联排时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让范建通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在排练中加倍努力。

排练时,他让人把排练过程录下来,回家后反复回看,一遍遍打磨动作。剧本台词是文言文,他靠理解性记忆巧记,每天早晚还反复听排练录像加深印象。舞台没空调,他裹着厚重古装排练,常常汗流浃背,加上一直佝偻着背,一场排完腰酸背痛,却始终咬牙坚持。

身兼村会计的范建通,村里的日常事务繁多。为了不耽误排练进度,他特地将电脑带到排练现场,没戏份时就在后台办公。“大家都是凭着一股对汤溪文化的热爱来的,也不计报酬,就想把这事做好,把汤溪故事讲好。”范建通说。大伙儿都是义务排练,家里的事也先搁在了一边。有人要赶回去烧晚饭、接孩子,来了;有人空着肚子,也来了。刮风下雨的日子,排练场从没断过人影。

首演那天,所有人都提着十二分的小心,进行了最后一次联排。为了在台上保持最好状态,有的演员特意少吃两口饭,就怕犯困影响发挥。等到正式演出时,全员憋着一股劲,整场表演一气呵成,台下掌声雷动。

“演完黄公望,我更明白:好故事能让人记住一座城,也能让人爱上一棵菜。”首演结束后,范建通心里有了新想法。他想借鉴这次舞台剧的经验,创作一部关于厚大烂菘菜的情景剧,推广厚大高脚白文化。在村里,他是“烂菘菜”的义务宣传员,联系电商拓宽销路,还在村晚舞台上唱过自编的《高脚白之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烂菘菜小王子”。

在范建通眼中,乡村的活力,既要靠文化“铸魂”,也要靠产业“扎根”。这些年,他见证着汤溪的变化,城隍庙会成了文旅名片,厚大村的“烂菘菜”也从零散种植变成连片基地。“文化能让乡村有味道,产业能让乡村有奔头,两者得绑在一起往前跑。”

“期盼汤溪越来越兴旺,让咱这剧能多演几场,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汤溪、了解汤溪,打心底里喜欢上汤溪。”范建通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期盼。

【旁白】“文化和产业就像两条腿,少了哪条都走不远。”这话简单却实在。不是靠专业的团队、巨额的投入,而是靠像范建通这样扎根土地的人,用热爱作笔,以生活为墨,把文化故事写进产业发展里,让乡村既有文化的韵味,又有致富的奔头。乡村的文化活力,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创新里,他们才是乡土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