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金华好地方】在北后周,编织一篮青绿

2025-08-27 06:00:03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卢师慧 黄娇丽

   明代人商辂在给《金华府志》作序时赞叹:“其山川之美,人物之盛,风俗之善,为浙东诸郡最!”

   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以精彩篇幅记下金华六日游历记。在他的笔下,金华处处好地方。

   而今的金华,更是处处好地方。

   我们特辟专栏,专门推荐金华好山好水好风物好景致,邀大家共赏“金华好地方”。你有什么好地方推荐的吗?欢迎发邮件jhreading@126.com告诉我们。



编织一篮青绿,留住一缕乡愁。

在东阳竹编发源地之一北后周,古老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每一根竹篾,听过清晨的鸟鸣,吹过傍晚的微风,经历岁月的打磨,便有了足够的强度与韧性。劈竹、卷节、刮青、破篾、过剑门,师傅们将匠心揉进每一道工序,北后周百年的故事被编织成了江南的温婉。竹编不仅是晾晒、盛装、收纳的工具,更是碧波荡漾中,微风拂过时的一回眸惊艳,是烟雨朦胧老宅小巷里的不急不躁,从容淡定,是传承,是潮流,更是生活。

在北后周,与竹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文化、市集、体验、美食等等,这片土地因竹编焕发出独特韵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一抹“青绿”惊艳千年

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有两朵奇葩,一是东阳木雕,二是东阳竹编。东阳竹编在唐代早期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宋代时,与民俗节日关联颇深,以编织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闻名;明清时期,技艺已臻高超,风格独具;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时期。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2005年5月,东阳竹编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北后周,村民曾多以篾匠为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村里有卢光华等多个国家级竹编大师。盛夏时节,沿着全省古建筑群中最长的中轴线,穿过村综合楼、彩虹桥、牌坊、肇庆堂、同源堂、培丰堂、桃源堂,隔着迷蒙的雨,绿水悠悠,竹香隐隐。村里的老人说,小时候竹子的香味更加浓郁。竹编师傅上半年给农户上门修理竹编用具,下半年在家做竹编产品赶集售卖,一年四季都有竹香环绕。

北后周村的竹编作品有数百种,流传至今的却不多。鼎盛时期,村里生产的门帘、果盒、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村里老人卢昌大直言:“我亲眼见过老师傅用竹篮子打水不会漏出来。”可谓一抹“青绿”流转至今,惊艳千年。

一间“超市”尽显匠心

2016年,北后周在完成肇庆堂古建筑群修缮后,村民卢茂龙就和妻子在肇庆堂开设了一家“竹编超市”。不久,小儿子卢孝强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到村里当起竹编学徒。“我们村里不仅出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办过竹编厂,产品专供出口,为国家挣外汇呢。”在卢孝强的眼里,竹编既亲切又令人动容。小时候,和哥哥围坐在父母身旁,看着他们做簸箕、菜篮子的场景,恍如昨日。

就这样,卢孝强一家默默守着这份手艺、这份传承、这份幸福。竹编早已不只是讨生活的手艺——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间,翻飞穿梭的都是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丝,一丝又一丝……

步入“超市”,竹门掩映间,竹编之风席卷而来。托篮、托匾、饭篮、灯罩、竹椅……架上陈列着卢孝强的各式竹编作品。这些年,学有所成的他不断琢磨新设计。比如,他从父母做的传统菜篮子汲取灵感,去掉菜篮子的提手,将两端稍作改动,使其变成了一个竹编元宝,再配上少许装饰品,价格提升了4倍。为了扩宽视野,他又拜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一位是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楼中民。两位大师精湛的手艺、先进的设计理念,让他领悟到竹编与时尚可以完美结合。学得越多,看得越多,卢孝强对竹编的钻研便越执着。

独木难成林,从匠人到产业需众人接力。随着北后周村美丽乡村建设和3A级旅游村庄的创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竹编超市”人气渐旺,卢孝强又有了新安排:开课。在六石街道的支持下,北后周村还打造了竹工艺馆、竹编研学基地等平台,既引客来,更传艺远。

一条“道路”传承创新

东阳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故事和民风民俗,是东阳“三乡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如何让竹编走得更远、更好?北后周正在用实践作答。

“创”出一件好作品。卢孝强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手艺和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款式、用料、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作出许多时尚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售价也较传统产品大幅提升。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是雅溪卢氏竹编传人。他在继承竹编精华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书画与竹编艺术完美结合,为平面竹编艺术开创出一个崭新的门类。

“开”出一所新学校。卢孝强在村里打造了一个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己当起竹编老师,向学生展示竹编的魅力。“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卢孝强说,作为从业者,他将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面对竹编技艺后继乏人的现状,卢光华经常走进学校,用亲身经历点燃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提振行业信心。

“编”出一个竹产业。近年来,东阳独辟蹊径,利用竹编工艺创新带动竹产业发展,将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竹制品的实用性相结合,在竹制生活家居中融入艺术元素,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全市现有登记在册的竹编、竹席、竹工艺品加工企业、作坊700多家,北后周与卢宅的竹编、蔡宅与溪口一带的竹串丝工艺品、南马的竹席及千祥的宫灯已形成块状经济,产品畅销全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