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07:00:04
来源: 无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节选)▲
作者:王丽珍
诵读:皋海波
年年增加宣莲种植面积,年年增加劳动强度。一年年老去的公婆却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他们脸上含笑,手脚不停。许多年积压在脸上的愁云在忙碌的生活里一扫而空。
多年前朱淑贞和丈夫春节回家探亲,尽管年节的气氛很浓,但总觉得家里冷清清的,他们短暂的回归,不能消解庭院里的那份清冷,彼此之间的疏离感不仅仅只在婆媳之间,甚至在他们亲生的父子母子之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轻人总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终于能够跳出农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十里洋场的上海。他们跌跌撞撞地在陌生的城市里穿行,城市的喧嚣和灯红酒绿,与他们青春的躁动是相契的,他们忘记了牛头山脚下的大溪口村。
但有一天他们发现,那些深入人心的城市标志性符号,与自己毫不相干,人潮人海里,自己始终格格不入,多年的摸爬滚打,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应有的回报。当两个孩子接连到来,他们更感受到空间的逼仄,步履的慌张。那个冬天,在整理父亲多年来收集的大量的牛头山的植物标本时,她读出了被固定的植物的血脉,也顿悟自己血液中流淌着山野基因。她厌倦了眼前的追寻。她突然发现,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抛弃她,始终在等待着她,只要她转个身来,就可以拥抱一个全新的熟悉的世界。
这就是她和丈夫的出走和回归的故事。
雅溪居民宿餐厅就诞生了。
这是一座临溪而建的百年民居。传统建筑,黑瓦白墙,土木结构,饱经沧桑。朱淑贞和丈夫亲自设计全情投入到整个修缮和装修过程,以保留原来的特色为根本,改造后,雅溪居既古朴又雅致,它成了许多人难忘的人生驿站。
朱自清在游历南京后写道: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雅溪居也基本保留下时光的印记。桌椅方凳,窗户门板,栏杆滴漏,能保存的都尽量保存,许多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在这里也成了装饰和点缀,都是原汁原味。通往公路的一条小路,也没有硬化,依然是铺着沙石,墙角青苔野草兀自绿着。旁边,是宁静的大溪,映着青山的姿态,翠竹葱茏,老树婆娑,荫庇这方土地。溪边长着几大片的菖蒲,每年端午,村民们都会来采割,搭配艾叶插在门上,有故事的纤细蒲剑也是宣莲宴上常客。天井里滴水观音和蕨类植物相依相伴,水缸里红鱼游来游去,伴着蓝天白云或者星子。
身处莲乡,资源得天独厚,于是就地取材。以莲子、嫩藕、嫩芽、莲叶、花瓣、花粉为原材料或配料,比如莲子,可以剥食,可以炖汤,可以烘焙,可以磨浆;花蕾花瓣,可以摆盘,可以点缀,可以裹浆油炸,莲花脆年年是爆款。各种土里土气的乡野土菜、农家小吃,有莲的相伴,就精致高雅,就脱颖而出。那些鸡呀,鸭呀,鱼呀,蛋啊,豆腐啊,跟莲有了牵牵连连,就让它们“锦上添花”,定格在食客们的味蕾上,从此让他们心心念念。乡野的土菜也吃出了文化的味道,吃出了风雅的味道,吃出了乡愁的味道。
林语堂说,幸福,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朱淑贞觉得幸福是在农村自家院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耳畔有雨滴的声音,鸟的对话,孩子的嬉笑,母亲正在厨房煮菜,熟悉的味道飘来荡去。她的公公婆婆呢,是从春天到冬天,家园在自己的脚下,从白天到夜晚,没有闲坐的时候,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就在自己眼前。
莲蓬又名莲房。那是莲子们共同的家。每个家就是一枝莲蓬。曾经,家里为孩子们准备的一间间房,经常是空的,没有灯光,没有温暖。九年前那一天,莲房重新变得拥挤,有了人气。一颗颗漂浮在半空的心,都落入了尘埃,有了归处。那个曾经空心的莲房,变得饱满充实。
莲子,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味中药,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朱淑贞惊奇地发现,回到大溪口后,她心悸失眠的状况一扫而空。日日与莲相伴,莲,让她心定神闲。远离了别离,回归了乡土,她就拥抱了稳稳的幸福。
但是莲心毕竟是苦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水果莲种植,民宿餐厅经营,开发新菜系新饮品,莲乡农产品资源整合,助农销售,扩建乡村植物标本馆,开拓研学课堂……一步步走来,资金困境、项目波折、宣传瓶颈……无数的挑战纷至沓来,关关难过关关过,只因为站在田间地头,站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她内心笃定。龙年的春天,柳城镇宣平小吃街盛大开场,朱淑贞的雅溪居农产品中心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各种富有特色的宣平农特产品琳琅满目;今年,在金华市农科所专家指导下种植的“金芙蓉3号”水果莲和重瓣鲜切莲花行销江浙沪,客户惊呼“拥抱一个夏天”;暑假到来,武义县城里新店开张,以原创饮品“宣莲饮”命名,新老客户奔走相告;而牛头山植物标本馆里,慕名而来研学的孩子们在朱老师的引领下与自然、乡味、乡愁对话……“只为让你们吃上一口脆嫩鲜甜,当个合格的乡村美食搬运工”,“认识脚下的土地,留住乡愁,我们一起慢慢温习”,苦后回甘,苦中有乐,她乐此不疲。
九年时光,爬山虎爬满了那面土墙,一派郁郁葱葱,朱淑贞的女儿们会在放学后挥动竹竿,像个大将军号令千军般赶鸭子回棚,她们亲手播撒种子,几个月后拥抱收获,她们会收集寻常可见的虫蛹,日日观察,见证它的蝶变,她们会在大溪小潭里自由戏水,像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翠翠一样,“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们从从容容地在大溪口水边玩耍,美丽的大溪口就是她们成长的根。她们拥有了一种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
九月开学,孩子回归学校,她们有广阔的天地,有未知的未来,她们的人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但她们可以进退自如。“你如果问我,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想着美学家朱光潜的话,朱淑贞觉得自己是大溪口的一条鱼,或者,是莲田里的一片叶一朵花,或者,就是一节藕鞭,当秋凉人们赏残荷听雨声的时候,在深厚黑暗的泥里,一直隐秘地生长,直到寒冬立叶黄枯,就成熟,供人们齿颊芬芳,或者蓄积力量,待来年孕育满田的绿叶红花,又一次迎来宣莲盛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