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昨晚一出《百寿图》好评如潮,看武义少年如何将婺剧传承发扬

2025-08-27 10:02:01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夏斌婷

826日晚,武义县婺剧促进会精心打造的少儿版《百寿图》在壶山公园迎来首演,这场由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戏骨们撑起的婺剧盛宴,让整个公园变成了戏迷海洋。

晚上6时许,戏台前的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主办方放置的座椅根本不够坐,戏台前折叠椅、小马扎从台前一直排到公园的绿化带,晚到的观众索性踮起脚尖、坐在台阶上观看。

随着锣鼓声骤然响起,身着精致戏服的孩子们踩着稳健的台步登场扎着小翎子的少年武将眼神锐利,水袖轻扬的花旦身段灵动,丑角一登上,台下就爆发出欢乐的笑声。

即便脸上还带着孩童的稚嫩,一开口、一亮相却满是专业范儿。现场不仅有老戏迷,还有许多年轻父母举着手机记录,镜头里,孩子们认真的神情与台下专注的目光。

这场首演的火爆,恰是婺剧在武义深厚群众基础的生动展示。近年来,武义县婺剧促进会通过开设少儿培训班、组织校园巡演、举办惠民演出等方式,让这婺剧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此次少儿版《百寿图》的成功首演,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让婺剧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既是婺剧“活博物馆”,也是少儿学戏场

为了最后的舞台效果,昨天上午他们顶着高温在戏台上一遍遍地进行排练,指导老师陶丽怀着7个多月的身孕,也坐在舞台上陪着孩子们,不停地提醒他们“腰挺直了”“腿再弯下去一点”“捋一下胡须”……

“原以为这些孩子登上舞台会有些怯场,但是一点也不紧张,因为这些爱好戏曲的孩子们平时学戏的地方,就是梨园深处……”在演出后,陶丽兴奋地对记者说。

在武义古城有这样一处百年古建筑,不仅是武义戏迷日常听戏、唱戏的地方,现在也是武义县婺剧促进会少儿婺剧团的排练场,它就是忠孝堂。

9b950798-33ec-401c-b50d-ce06843816b9.png

走进忠孝堂不难发现,这里俨然就是一座“活”的武义婺剧博物馆,墙上挂着何苏生老人手绘的婺剧、昆曲脸谱,展柜里陈列着民国时的戏服,复原的“听戏场景”让人恍若穿越。如今这里已叠加成为排练场、戏院、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体验脸谱绘制、学习婺剧,游客能感受戏曲文化。

“我们正尝试把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内容改编成少儿戏曲,让婺剧更接地气。”武义县婺剧促进会秘书长徐宇说,现在该协会正在挑选武义本土童话用以排演少儿婺剧。而让徐宇有底气做这件事的原因,是近年来武义青少年对婺剧的喜爱,以及培养出来的一批好苗子。

e1b4a70e-cb7c-4633-b486-80965c6df125.png

白发教戏 童声学唱

本月初,经过评委面试、试训、评选,武义县的23名孩子从百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武义县少儿婺剧团第三批团员,其中正式团员10名,预备团员13名。这个暑假,他们就在忠孝堂加紧排练经典剧目《百寿图》。

“儿我一生做事一生当,千刀万剐……”循声推开木门,81岁的林文贵老人正在屋内给学员邓欣怡边教唱边示范老生的台步。稚嫩却字正腔圆的唱腔穿过忠孝堂,也听得人心里一震。

DSC01579.JPG

这位1960年入行的国家二级演员,曾先后在永康市婺剧团、武义县婺剧团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既能演小生、正生,又能当导演,剧团解散后还帮东阳、建德、义乌、缙云等多地剧团排过十几本戏。如今虽上了年纪、家中琐事也多,却坚持每天上午来教戏。

“一生就爱婺剧,身上的功夫放着不用就真没用了!”林文贵对婺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近40℃的高温天,他依然天天坚持教学生,而且没有任何课时费。

86271cdd-7b1b-426a-96e1-1e37aca55a27.png

在隔壁房间,原兰香艺校负责人张穗萍正指导着4位小花旦的身段。作为剧团主力师资,她和其他老艺人、专业教师一起,撑起了孩子们的学艺路。

“武义近20年没有专业剧团,师资本就薄弱,我们只能请本地老艺人,甚至借调外地退休老师。”徐宇坦言,县婺促会的经费要覆盖培训、演出等多项开支,忠孝堂的装修更是花光了历年结余,但再难也要保少儿培训,为的就是让武义婺剧后继有人。

有过辉煌,也有遗憾

“1998年去新加坡演出时,我们是全省第一个以县级剧团名义出国交流的!”聊起武义婺剧的黄金时代,徐宇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彼时的武义县婺剧团正值巅峰,其原创剧目《讨饭国舅》风靡一时,这部讲述好心人助人至讨饭,最终受封国舅的戏码,因独特的故事和精湛的演绎成为武义县婺剧团的“看家戏”。

辉煌的背后,是剧团的硬核实力。文革过后古装戏解禁,多数剧团仅能演《拾玉镯》等文戏小戏,而武义剧团却以“大戏”见长。

DSC01543.JPG

“我们有整堂的靠服,大靠旗、背夹等样样齐全,服饰花纹繁复、色彩艳丽,这在当时全省都少见。”徐宇指着忠孝堂展出的戏服解释,这既说明当时武义对婺剧的投入,更体现了剧团的艺术追求。

然而盛极而衰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00年前后,全国剧团遭遇多重冲击,又恰逢文化体制改革,新生代主张“市场化单干”与老艺人理念冲突。最终武义县婺剧团在2002年左右解散。

剧团有些老人被分配到其他剧团,有些下海经商从此与舞台惜别,还有的前往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从教,但热爱婺剧的这颗心从未改变过。

这也是当筹备少儿婺剧团时,老一辈婺剧演员既出钱又出力的原因。

婺苗成长 2.0版本升级

“不能让婺剧止步于老一辈!”2019年,武义县婺剧促进会启动“婺苗成长计划”,少儿婺剧团应运而生,成为婺剧进校园“1.0版本”的延伸与升级。与此前学校零星开展的兴趣课不同,这个剧团打破壁垒,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孩子均可报名,不设户籍、年龄甚至身体条件限制。

DSC01975.JPG

“哪怕是四肢有缺陷的孩子,想来体验我们都欢迎。”徐宇说,正是在这样“广撒网”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儿童了解到婺剧,喜欢上婺剧。

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的婺剧进校园“2.0版本”更具优选特质。

据了解,如今入团选拔流程十分专业,首先进行一周免费集训,再通过婺剧基础知识笔试和基本功、唱腔面试择优录取。录取后,孩子们在寒暑假期集中排练,不仅学经典唱段,更要排演出《文武八仙》《牡丹对课》等完整的一出出大戏。

“学校里学选段,我们就让他们体验整出戏的互动、念白和团队协作。”徐宇说,现在剧团特意将《百寿图》分拆成6场,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担任角色,“哪怕是跑龙套,也要站直站好,这是对戏曲的态度。”

6af3b60f19aa849abee40cc89c6061b.jpg

六年来,三批学员累计超百人,第一批学员中已有七八位走上专业路线,进入浙江艺校、金华艺校、兰香艺校等专业院校深造。今年12岁的邓欣怡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从小学五年级的姑娘,此前已凭借《火烧子都》获得了“小茶花”的殊荣,并已决心报考专业艺校。“她学老生、小生都有模有样,是林老师的得意门生。”徐宇笑着说。

据了解,近年武义少儿婺剧参赛热情“井喷”,今年市级“小茶花”比赛中,30个决赛名额里武义占了9个,集体节目更是占了两席。“以前两三年才一两个人参赛,现在光是决赛就有这么多孩子亮相。”徐宇难掩欣慰。

7e8957f2b7f82023846d5568a8db6ef.jpg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