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双龙   正文

那个七夕后,李清照打开了“向山而行”的人生剧本

2025-08-28 07:30:06

来源: 无

作者: 许祥云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七夕,李清照(号易安)以一阕《行香子·七夕》定格了那一夜的愁绪与感伤。彼时,夫君赵明诚尚在赴任湖州的路上,而她自己则独居池阳(今安徽池州)。南渡以来,她一路仓皇逃亡,如今才得短暂的安宁和喘息。七夕之夜,窗外街巷灯火璀璨,民俗仪式众多,闺阁女子纷纷向织女星乞巧许愿,而她只想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写离愁别恨,以满纸哀婉沉郁的情感,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与牵挂,对不可知未来的忧患与迷茫。

那夜的她,尚不知道命运为她安排的是一个悲伤而残酷的剧本,一系列的“渡劫”将在未来发生:一个多月后,丈夫与她天人永隔。此后数年,夫妇俩珍藏的图书文物尽数散失,而她亦身陷骗婚、离婚及牢狱诉讼的泥潭……

比起前半生精致优渥、婚姻美满的贵族生活,南渡后的她,人到中年,家破人亡,无儿无女,贫病交加,这多舛的命途,属实是坠到谷底了。尤其在那个女性只是附属品无法独立生存的年代,这样毫无指望的人生,这样悲苦的命运剧本,寻常人没几个接得住。

但,她是李清照,自幼诗书礼义不让须眉,才情胆识异于常人,骨子里还深受道家文化的滋养,独有洒脱旷达、自由淡泊的心性。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不困于愁苦,不畏惧将来,悲伤中振作精神,豁达地接纳命运的无常,使她从现实的小我的痛苦中解脱,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国家兴亡、民生冷暖上,将心血倾注于诗词创作、典籍整理上,为后世多留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超越。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当年十月,她为避乱定居金华,从此开启了她与这片土地及山水的缘分。

金华城北有金华山,自古仙意缥渺,紫气清风,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玄妙且神秘,也是她仰慕已久的赤松仙人黄初平的得道登真地。

(摄影:王健生)

爱上金华山,有很多理由,黄大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绍兴五年(1135)春,李清照曾附唐尧封诗一首,名为《牧羊少儿留仙迹》:

金华山长赤松劲,仙鹤双双入白云。

牧羊少儿留仙迹,清涧潺潺古洞深。

——李清照‌《牧羊少儿留仙迹》

登金华山,于她已不只是游玩赏景这么简单,而是从牧羊少年的仙迹中,寻求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应天地自然对身心的治愈,在无数次的向山而行中证悟大道。

(摄影:洪兵)

为了生计,她曾在金华山赤松宫和金华二仙古洞“二仙阁”畔开设“易安卦馆”,为黄大仙的信奉者解签。既然自己的人生乏善可陈,那就多为后来人指点迷津,开解增慧吧!

据赤松宫最后住持胡海牙回忆:“赤松宫和二仙古洞的一百支签中有七十二支出于李清照的创作和加工。”时至今日,这批黄大仙签文,依旧散发着易安居士留予后人的文采之美和智慧之光。

苦难是一座山,若能不被它压垮,反之便能成为一方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的精神高地。苦难不值得歌颂,但面对苦难的态度,却可以照见情志的最高处,这份“向山而行”的勇气与旷达,造就了李清照为文为人的双重高峰,正如她在《题八咏楼》中“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名句,既是诗词的千古绝唱,又是大写意人生的时代画卷。

七夕在当代是个关于爱的话题,而最初它却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是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作为文化遗存,它的内涵既包括爱情又代表女性的进取精神,九百年前的李清照在艰难的时局中努力活出了独立女性价值的高峰,愿今天每一个努力而专注的“她”都能活出自己的优秀,成为独特的自我,在前行中拥有美好的一切,包括爱情,但,又不止步于爱情……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