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白姆有意思②|一个把名字藏在诗里的村庄

2025-08-28 10:10:33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文/摄/视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笔下《过故人庄》的田园意境,千百年来让人心生向往。而在武义县西部的群山深处,外麻阳村恰好将这份诗意酿成了现实,更奇妙的是,细品这首诗,“外麻阳”三字竟巧妙藏于其间,仿佛千年前的诗人早已预见,这里会成为“会亲朋、赏美景、话丰年、约未来”的理想栖居地。


“马上扬名”中的期许

外麻阳村的名字,可以说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精神馈赠。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岳文告诉记者,麻阳二字的具体出处现暂无具体考证,但是村里人都说麻阳的来历源于“谐音”,“麻”字谐音“马”,灵动间透着昂扬之气;“阳”字则承载双重深意,既指代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光明与希望,又谐音“扬”,暗含奋发昂扬的姿态。两字相合,“马上扬名”的寓意便跃然纸上,寄寓着先辈对子孙“跃马扬威、奔向朝阳”的殷切期盼…… 

这份深厚的期许,自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便已扎根。郑氏始祖文耿公自括苍山脉云游至此,见梨树坑、后坑、西坑、黄泥坑、周坞坑五条溪流环绕,形似“五龙戏水”的地理风貌,笃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在麻阳港畔、石窗山脚垦荒拓基,开启了家族的繁衍生息之路。历经三十余代传承,郑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与何、程等姓氏子孙和睦相处,有了如今的秀外慧中的外麻阳。

麻阳港上“放排子”

fba5782f26fabd4f5f432ffcbf3b738b.jpg

外麻阳村的魅力,在于人文与自然的深度交融,既有宗祠古建的文脉厚重,也有山水风光的灵动秀美。走进村中心广场上的郑氏宗祠,郑岳文介绍说,这座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武川备考》中有记载“郑祠,在西十庄外麻阳,祖宣义自遂昌来”,原本是三进二院的格局,在经过特殊年代后仅存中厅与重建的前厅,但鼓形柱础、雕花月梁与青石板天井依然保存着清代工艺。走进中厅“荥阳派衍”匾额昭示郑氏的根源,而前厅“众志成城”匾额是清朝同治年间,县太爷为表彰郑秉伯、郑秉龙等先人抗击太平军英勇壮举亲笔所题。

外麻阳村的美,不仅在于人文的厚重,更在于自然的馈赠。这里依山傍水,村内数十株挂牌古树如守护者般伫立。马足迹、石窗、石棋盘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每一处都流传着生动有趣的传说,为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五条古道曾是连接外麻阳村与其他村落的重要通道,如今保存较好的至黄斜、至琴坛两条栈道,路面虽有些许磨损,却仍能让人想见往昔商旅往来、村民穿梭的繁忙景象。

bd6ea96b5e0c3b40742405ea0f45d333.jpg

而麻阳港,更是在外麻阳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去,这里是运输毛竹、木材和土特产的主要途径,便有了“放排子”这一原始的运输方式,“放排子”更让外麻阳村在金华府声名远扬。每到春汛时节,雨水充足,溪流湍急,村民们便就地取材,用均匀粗壮的“马浪细藤”或千斤藤等索具,将伐下的木头、毛竹编扎成排节,再将若干排节纵横连接成木排。20多位放排人凭借着惊人的力量与胆识,在激流奔涌的麻阳港中撑驳木排,顺流而下,从大河源一直抵达兰溪,将货物卖给下游的买家。

这份艰辛却有意义营生,让外麻阳村获得了金华府的嘉奖,一枚专属印章和一盏特制灯笼。印章盖在排子木上,如同“官印”一般,木排可优先通行、途中停留,即便冲散,见者也会主动送回;灯笼则是水路通行与上岸进城的“通行证”,甚至到戏台前看戏,旁人见了这灯笼,都会主动让座。

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以及上世纪60年代末源口水库的兴建,麻阳港的水路被阻断,放排行业也随之画上句号。但“麻阳港源弯又长,放排只为口中粮,百里水路到金华,扯块布头送与娘。撑到浅滩拍搁牢,排到江心步步难,排工辛苦与吃力,三天三夜讲不完”的民谣,至今仍在村民口中流传……

三块石碑话变迁

如今,作为武义县2/3人民饮用水源——源口水库的库尾村,外麻阳村肩负起了守护“武义大水缸”的重要使命。村民们深知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始终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心守护着村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植被、每一股清泉……

近年来,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外麻阳村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对村内道路、桥梁、防洪堤、生活污水、自来水和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如今,村内道路宽敞平坦,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夜晚的路灯照亮了村落的每一个角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郑岳文特意带记者去看村口的三块特色石碑,说这三块石头,就是村子的“变迁记”。

4246e43263cdc30e59484332817d23d2.jpg

村口一块柱形石碑上刻着“我有靠山、舍我其水”,点明了本村绿水青山、靠山涵养水源、守护武川人民饮用水的生态使命;相距不远一块石碑上刻着群丰村原名外麻阳几个大字。“你看这块石头像什么?”郑岳文问记者。

“像一条鱼。”

“是的。”郑岳文说,这块石头不仅寄托着村民对“年年有余”富足生活的期盼,更记录了村名从“外麻阳”到“群峰”“群丰”,再回归“外麻阳”的变迁历程。 

4d48aed0-a6b6-4493-9d77-f0fd42dda040.png

在村公园中,一块2.5米长的船形石块赫然俯卧于草坪中,郑岳文说,这呼应着麻阳港放排时期“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就是胜利”的精神,激励着村民在新时代继续拼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