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城事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金加芳:默默做好事,爱国共成事

2025-08-28 23:10:06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徐健勇/文 张辉/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面对日本侵华,又遭遇家庭变故。1941年,立志抗日救国的17岁东阳少年金加芳毅然选择当兵。浙江、贵州、山东、江苏,他的抗战足迹纵横祖国南北西东。

如今,年过期颐。在东阳市区朝龙路的一栋小房子里,老人和子女们围坐一桌吃着午饭。回首往昔,他说:“勿忘历史,现在的好日子是过去无数人拼命换来的。”

两个学生大队吓跑鬼子一个中队

1925年10月,金加芳出生于东阳市白云街道的一个村子。动荡年代下,温饱是大多数家庭的奢望。

“整个村我们家算‘穷光蛋’。”17岁那年,为谋生计,金加芳逃到金华,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同样准备投身抗日队伍的有志青年。

后辗转至贵州龙里县,他在黄埔军校运输驮马连当了3个月的兵,每天负责驯马、饲马等工作,后又当上了文书。那段日子,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到龙里中学补习文化课。

1943年,刚好黄埔军校招考,19岁的金加芳成功考入,成为第19期辎重兵科学员。

为了练好杀敌本领,金加芳在军校训练非常刻苦。“我们第一年先学步兵,练习队列行进,劈刺、步枪射击,后面学汽车兵,把汽车零件拆下来又装回去。”

金加芳回忆,军校训练很严格,吃饭3分钟解决,半夜3分钟全副武装紧急集合。“那时大家用竹子做的刺刀模拟战场情况互相刺杀。我视力不错,打靶项目常常打中10环,表现还算优秀。”

1944年底,日军一个中队进犯贵州独山县,金加芳跟着军校两个学生大队前去阻击。他们连夜赶到防地,修筑防线,准备与日军交锋。然而,探知前方有黄埔军校两个大队的日军有所忌惮,竟灰溜溜地撤走了。

“他们只有一个中队,300多人。整个山头当时都是我们黄埔军校的士兵,他们看我们人多,就逃了。”这场意外的胜利,给金加芳这群第一次上战场的学生兵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提起这段经历,金加芳眼眶微微泛红,“不怕打仗,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我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保卫我们的国家,也保卫我们自己”。

“不管有钱没钱,都让他们上车”

1945年,金加芳和千千万万救国同仁们迎来了好消息:抗战胜利了。“听到日本人投降,大家都非常激动,我们胜利了。”

也正是同一年,金加芳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第一补给司令部,后调到汽车营当少尉排副。

他回忆:“那时,我们经常从山东临沂开车往返江苏苏州。汽车可以带人,但一般要收一银元的油钱。我跟战士们说,不管他们是什么人,有钱没钱,我们车子有空就带。”

金加芳起初并不知道,有许多抗日的共产党人也坐过他的车。“新中国成立后我才了解到,我们东阳就有好几个。他们说我对共产党有贡献。”

1949年,金加芳所在部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金加芳成为东阳的一名小学教师,经人介绍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共育有一子四女。1980年,他从三尺讲台上退休。

在家人看来,无论抗日救国,还是教书育人、退休养老,金加芳总是在默默做好事。过去,当看到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付。眼下岁月静好,生活安稳,老人仍想着为社会做点贡献,积极主动为“抗战老兵项目”捐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