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浦江   正文

从“牛奶河”到“致富村” 新光村的“两山”实践路

2025-08-29 10:47:16

来源: 无

作者: 王伟超 黄杨 叶赛丽

青山环抱处,绿水掩映间。在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始建于1738年的徽派建筑群静静矗立,细腻的砖雕、精巧的木雕和灵动的泥塑,让这座有着“江南乔家大院”美誉的古村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数据显示,2024年新光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万,旅游收入达2600万元。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的新光村却是另一番模样。“那时全乡有4000多家水晶加工作坊,最多的时候我们新光村就有316家。”谈及过往,原新光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堂记忆犹新。当时的新光村因水晶加工产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污染村”,机器声从早响到晚,废水直接排进河道,清水河变成了浑浊发白的“牛奶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光村为寻求脱贫致富之路,引进了水晶加工产业。房子出租有收益、农产品不愁卖,部分村民还办起了水晶加工作坊,大家的腰包变得越来越鼓。然而粗放的发展模式很快让新光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水晶产业带来的废渣废水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不少人因此搬离了村子。朱玉堂说,“当时大家都说我们是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花钱。”

水晶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让新光村千疮百孔。2013年,浦江县启动“五水共治”,新光村关停了村里所有的水晶加工作坊。可是关停容易,村民的饭碗又该如何保证?“我们去外面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决定发展旅游业。”朱玉堂说。

新光村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村共有古建筑160余间。2015年,新光村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县青年联盟进驻,共同打造廿玖间里青年创客基地。“新光村的建筑基底保存完善,我觉得这正是自己内心想要的一片净土。”廿玖间里青年创客基地创始人陈青松说。

在政府引导下,古村落逐步引入文创商店、特色民宿、手工作坊等业态,目前新光村已拥有商铺50余家、民宿农家乐38家,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集体经济也从之前的3万元增长至150多万元。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使其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网红村。“这里环境很好,建筑古色古香,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来自杭州的游客谷慧娟如此评价。

新光村的蜕变是浦江县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浦江县持续放大深厚人文底蕴与优质生态环境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虞宅乡壶源江段,壶源秘境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打造湖溪漂流,让游客在旖旎风光中感受自然之美;在檀溪镇,水竹湾降龙关漂流以198米落差、18道关卡和100余冲滩点,串联起“秘境水世界”的野趣之旅;大畈乡的柳秀湾则围绕“生态观光、亲子游乐、康养度假、情侣打卡”四大核心需求依托壶源江生态资源,打造全龄段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浦江县全域旅游人次达423.4万,增速16%;旅游综合收入36.17亿元,增速17%,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列金华市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浦江并未因生态治理抛弃水晶这一支柱产业。2013年,浦江县关停水晶加工户1.8万多家,将水晶加工企业集中搬迁至4个水晶产业园,从根上解决“水污染源头”和“经济发展路子”问题,推动水晶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变。2023年,浦江水晶产业总产值达121亿元,成为当地首个百亿产业。

在浦江中国水晶产业园,许多从村里迁出来的水晶加工户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环保整治”,已经成为成熟的水晶企业。曾在新光村办作坊的朱冬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搬到产业园后,由于工作环境好、招工方便,企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他介绍,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了3700万元,在水晶激光内雕领域更是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从“污染村”到“网红村”,从“水晶作坊”到“绿色工厂”,新光村的华丽蜕变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的单选题。今天的浦江县,正以“水晶之亮”映照“绿水之清”,用“古村之韵”滋养“金山之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仍在八婺大地续写新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