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11:08:45
来源: 无
茶、品、心
茶香四溢,沁人心脾,一阵暖入人心的茶味,就必属那令我难忘的“巫山神茶”。因为那茶喝的不仅是茶,更品的是心。
沿重庆至湖北,通长江河岸,巫峡必是三峡之旅中不可多得的胜景。下船在巫峡附近游玩,多的是农家院落。走进任何一村都能看见多株带有略宽大叶片,修长叶柄,叶脉分明的高树,散发着清新的淡香。进入一农家茶室,休息片刻,客家端上了几杯棕红的茶,与红茶不相上下。空气中飘荡着清香。我端起茶喝上一口,入口微苦,茶水顺着舌根流入,口腔顿时一片清爽,充满淡香,令人回味无穷,久久无法自拔。询问客家这是何方茶品,客家微微一笑:“就是村前几株茶树上摘下来的,我们这边叫‘巫山神茶’。”我顿感惊讶,就是村前的“香叶子”?细问方知,源于巫峡一带的树木,因巴蜀湿气大而易长,故而叶大而粗长,其内多水分,保留自然之气。将叶子炒干后更是香气四溢,泡在茶中呈棕红色。与其它的茶不同,巫山神茶可放凉后饮,也可过夜饮用。因此,此茶也成了巴东一带人家必不可少的夏季佳饮。客家说得很自豪,令人听得入迷,仿佛他就如茶般,虽普通淡雅,但不缺气质。
在村中,看到了不少村民也在品巫山神茶。屋中的老爷爷左手持一陶瓷茶碗,右手一茶炉缓缓倒着茶,轻轻对着茶吹拂,慢慢往口中一吸,望向大山包围的蓝天,吞入腹中,他慈祥地笑了。几个玩耍的孩童回到自家院中,打开水壶,二话不说喝上几口凉茶,顿时暑气全无,他们笑了,笑得灿烂。全村都与巫山神茶密不可分。
是啊,巫山神茶如此普通,不来三峡定不知其名。它不如红茶浓厚,不如龙井名贵,样貌一般,但它能令人感到山野气息,能使人们从心底得到潜藏的乐趣。它与巫峡山民一样,淡泊名利,隐居深处,从自己内心给予潜藏的快乐,自身高洁于世。
我爱品巫山神茶,一种品入内心的茶。
金华五中八(13)班 许浩岚
指导老师:郑小红
真正的旅行
先观世界,再有世界观。 ——题记
暑假去成都看了三星堆。从城区到广汉三星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随团的旅客都期许着那儿将会是怎样的富丽堂皇、高深莫测。
刚下高速,期望都落了空。路成了石子铺的,坐在车上颠簸不已。两旁尽是些红砖青瓦所成的自建房,杂草从墙角长起,苔藓也向上蔓延,映出了一片墨绿。墙皮寥寥无几,显出里层的红砖,残余的也不再洁白,被黑色的霉痕斑驳地占据,那是经年雨水所留下的深浅不一的痕迹。门或是木制的,或是铁的,都落了漆,仿佛一推就会吱呀地响个不停。房前是一小片嵌着石子的水泥地,裂缝处长出几株不知名的小草。老翁老媪在街边坐着小小的木板凳,身上的衣服已经洗得泛白,支着不大的广告牌,上面印着加大的“三星堆”字样,牌前铺着一块塑料膜,放着许些小物件。大巴驶过,他们顶着阳光,眯着眼抬起头仰望着车内的我们。车内嘘声一片,议论着这儿的破败落后,还不如金华好,此起彼伏。我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百感交集。
想起曾看过的影片《摩托日记》。故事带着许多年轻的憧憬与胡闹,一个24岁的男孩与29岁的好友凭着一腔意气,就可以骑着一辆满是毛病的旧摩托横跨南美十九州。轻松、愉快、戏谑,但那些融于背景的时代之伤已悄然浮现。随着旅行的不断前进,从一个个病人身上聚焦放大,终在那个疲惫寒冷的夜,在那对共产主义夫妇的目光中缓缓点燃,幽幽地升了温,那似乎转眼即逝的星星之火,落了根。这位青年看到了这片土地的麻木不仁与痛苦的人们。他有悲悯之心,当看到世界的苦难与不公,发自内心的力量让他想要改变这一切,从此他的命运无法再被忽略,而这位青年的原型就是伟大的革命家——切·格瓦拉。
我想,我们的经历不是为了变成精致且冷漠的人,也不是为了比较出所谓的自身优越感,而是在寻找,寻找为之奋斗的道路。虽千万人,吾往矣。寻找灵魂被唤醒的感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才是真正的旅行,这才是看世界的意义。
走出三星堆博物馆,沿路返回。天暗了下来,路边的小摊点起一枚白炽灯灯泡照亮,仍叫卖着。
真正的旅行,是看看繁华落尽的满目疮痍,看看艰苦环境中,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清澈的目光,看看还有许多人活着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承受。
金华五中八(5)班 谢苑苑
指导老师:孙莉
女孩
金华市婺城中学七(13)班 朱明美
秋日落叶
我期待着天光明媚,独行江岸品味秋的美。但破晓黎明下沉昏的天色如一张渔网,将我束缚在市井中。
我漫无目的地走上街,鞋底摩擦着路面,落叶破碎之声不停。秋风吹落道旁梧桐的叶,漂泊他处,在北风驱动下迁徙,承载着与我相仿的失落与沉重。
我举起相机,意图拍下秋叶的寥落。可在那四方镜头下,令我感到震惊。阴沉的苍穹下,一片片黄叶自树枝梢头翻转着落地。每丝风的助力都让它更久地绽放在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后的群舞中,拥有了雨燕凌驾于风雨的权利。衰老的生命因此而褪去了皱纹,展现出新生的柔韧与活力,亲身织就了大地的风衣。我将此刻藏于脑海,转身欲行。
放眼望去,道路上已铺满了色泽深浅的落叶,如一条古巷,人迹被掩盖。在不远处,一位老奶奶身着亮橘色夹克,手执扫帚清扫落叶。秋叶即将暗自腐烂的悲伤,和她失去光泽的外衣一同融入了灰暗的天色与瑟瑟秋风中。可不多时,我的思绪再游回时,见她倚在树旁,树根处并未装入垃圾袋的落叶堆积着。那厚叶堆积在一起,赤红与灰黄相织,根根叶脉如老人手背凸起的青筋,又如同血管涌动着源源不断的秋意——它就像一颗秋的心脏,跳动在秋迹繁杂的地方。此刻重云退去,日光穿过云层,如薄纱笼罩在那颗“心”上,笼罩在老人的橘色夹克和上扬的嘴角,也悄悄点缀了镜头的高光。
我木讷,曾经恒定的秋景中,树树枯枝的单调,叶叶梧桐的萧条,还有那位再平凡不过的老人,似乎已不同于以往,也重构了我对秋的印象。
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那你也要错过群星了。世界并不只有眼前灰暗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令人烦躁的骄阳到万物依赖的夏的暖光,从使人发抖的严冬到寒梅独绽的冬的皑皑。横看成岭侧成峰,世界上一切都有两面。当我们举起相机就会发现,无论是飘落的梧桐叶,还是树下积叶成堆的小角落,抑或是阴天里黯然的夹克与老人,都在生命独特的舞台上起舞,新生与凋零,亮与暗,悲与乐,在转念之间蝶变,以新态呈现世界永恒的灵动与温柔。
我抬眼望去,阳光在心中摄下明亮的那一刻,迷蒙目光的乌云已散尽。那颗归属大地的心,在阳光下跳动着,让秋的亮色与活力远播四方。
道随长街尽,秋日落叶长。
金华市湖海塘中学八(14)班 章奕恬
指导老师:郭艳
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听到这首童谣,就知道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那浓浓的年味也在岁月的枝头渐渐绽放开来,弥漫在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 个人的内心。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大街上的繁荣景象开始的。梅花以它的坚韧傲立于街头,那素雅的花瓣仿佛雪的羽毛,轻轻摇曳在风中。寒梅独放,清新而高洁。大街上树、路灯都挂上了灯笼,形状各异, 一派红火喜庆的景象。
随着春节即将来临,年味愈发浓厚。集市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年画挂在墙壁上,画里的娃娃抱着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路边有许多老人架好摊位,桌子上摆上红纸、文房四宝,开始写春联、福字销售了。店门都敞开着,挂满了各种红彤彤的灯笼,还有许多传统年货——窗花、中国结……当然少不了鞭炮了,卖鞭炮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孩子们兴奋地在里面挑选,一片欢笑声。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祭灶神。传说灶王爷在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人们便会准备米饭、酒、水果等供品,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此时,走在街上,还能闻到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那是人们在为新年祈福的香烟缭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年夜饭是年味的高潮。傍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厨房里飘出诱人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寓意团圆的汤圆、年年有余的鱼、步步高升的发糕、长寿的面条……屋子里回荡着欢声笑语。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守岁、看春晚,外面鞭炮齐鸣,烟花绽放。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正式到来,心中充满无限希望。年味,不仅仅是热闹的场景、绚丽的烟花,更是家人的团聚,生活的美好。
浦江县实验中学七(9)班 郑力晨曦
指导老师:方勤松
那年盛夏
盛夏,聒噪的蝉鸣响彻了整个操场。阳光折射在教学楼的外墙玻璃上,绚烂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女子1500米预决赛,开始检录!”随着广播的声音响起,我握紧的手渐渐攥出水来,不一会儿,就浸透了整个手心。我的心也紧张得“嘭嘭嘭”直跳。
站在起跑线上的那一刻,我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我用手拍了拍有些紧绷的脸部肌肉,试图让自己松弛下来,看着眼前被太阳灼烧得炙热的跑道,不禁感到头重脚轻。
起跑的哨声吹响了,尖锐的声音划破了整个操场。其他选手都像一支支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我不敢怠慢,刹那迟疑之后,紧随其后。
风从耳边“呼呼”地吹过,只感到自己的呼吸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急促。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和心跳声,仿佛进入了一个异世界。“加油、加油”,一阵阵鼓劲声把我身心唤回。我看见同学们正站在操场中央为我加油,还有几位同学一直跟着我的脚步在跑道边奔跑。
那一刻,我心里燃起一团火焰。加油声如同浇在滚烫引擎上的沸水,激起层层烟雾,发出“滋滋”声。“相信自己,你能行!”我甩甩发梢的汗珠,暗自告诉自己。脚部肌肉有些胀痛,我重新调整好呼吸和脚步,狠狠地咬住前面的队伍。
还剩下最后一圈了。这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体力耗尽。迎面吹来的风没有带给我清凉的感觉,反而像是往我的身体里灌注了流动的“水银”,肌肉发胀得快突破皮肤。身体如同全力开动的机器,只是这时候不知道怎么关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关停。
最后50米,我用尽仅剩的气力向终点冲去。额前的碎发又快速地晃动起来。终于,我跑过了终点线。耳边顿时听见了操场上的欢呼声。风又恢复了清凉,让沸腾的血液慢慢冷却。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断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青春总要勇敢一次,有风吹来,逆风前进;有浪打来,踏浪而行。相信自己,无论结果如何,当我站上起跑线,坚持到结束的时候,我就已经赢了,也就不辜负那人生的盛夏。
金华五中八(14)班 刘语辰
指导老师:范丽莉
盘中餐
记忆中,清明节总是要做清明粿的。在快节奏的城市里,过节似乎只是朋友圈转发的一张“清明安康”的图片。但在慢节奏的农村山坳中,清明前一周,家家户户早已布满清明节的踪迹了。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做清明粿了。
清明前一周,家家户户的女主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做清明粿了。特制的面粉加水调和成面团,掺和艾草浸出的水,糯米团便神奇地变成绿色。绿色并不张扬,透出一种深邃的清香,好不快活。
母亲是做剂子的好手,手中一把刀,稍沾些自酿的菜油,一旁早已揉作条状的面就被均匀地分成了同样大小的剂子。此时,外婆在一旁调和馅料,用以笋、瘦肉、豆腐干混上少许盐,倒进土灶中翻炒。新鲜的笋沁出的汁水刺激着锅中冒泡的油,先是嗞嗞作响,有时“啪”的一声,激起几滴热油。我扮演着烧柴工这一角色,感受火中传来的烟火气和笋与油碰撞的香味。我想,这就是土灶不装油烟机的最大原因吧。
备好料,便是制作成品的时间。将放好馅的面团放入模子中,一压,顷刻间,一个个清明粿便做好了。蒸好,出炉,我并不畏惧蒸汽的烫手,一手抓起一个,往嘴里送。笋香和故乡的烟火气就在口中绽开了,细细咀嚼,唇齿留香,就连咽入腹中,也是一种享受。
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过故乡了,每年过清明我照常吃清明粿。但无论是什么口味,无论它有多么美味,在我心中似乎永远少一份味道。原本不知少了什么,现在恍然大悟,少的正是那抹故乡中处处弥漫的烟火气,还有同吃一炉清明粿的人。幼时吃过的一块块清明粿,已然在味蕾中种下了那抹浓浓的乡愁,那乡愁也只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
我想家了。
金华九中八(3)班 宗雨承
指导老师:范珏韵
红岩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红岩》这一本书,主要讲述了先辈们艰苦斗争的故事。
《红岩》这本书实实切切地写了最真实的斗争,共产党与特务的斗争。书中细节生动的描写,让人以为自己成为了篇章的主角,还有些动人的情节,让我不禁湿了眼眶。特别是许云峰同志,在前半本书中引领共产党员斗争,是有着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备受同志们的爱戴。他被甫志高出卖而被特务抓获。
《红岩》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共产党员与特务们的激烈斗争。即使在狱中,先辈们也依然坚持着革命理想信念,团结一致,与特务方面斗争。
我读完整本书后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团结。最后我总结出了原因,他们是为了革命胜利,解放全中国。他们愿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把这牢底坐穿。可见他们的决心,他们的信念不会动摇,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历史书很薄,随手一翻,他们的一生便翻完了。但历史书又很厚,书写不完他们的爱国情怀。
金华市婺城中学七(5)班 胡泽翔
指导老师:赵红霞
我也是取水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句,激发了我对“活水”无尽热爱,愿用一生探寻。
初见奇妙绝伦的豆汁手艺,是在烟雨朦胧的清明。爸爸与松莓阿姨在乌石办集会,阿姨带我体验乌石人传统技艺里的匠心。卖早点的老爷爷,在木桶舀一勺,手臂轻抖,两碗豆汁均匀盛满,这场景,我永生难忘。
有幸,松莓阿姨是江浙一带老手艺人。她瞧出我眼中好奇,温和地笑问:“想学吗?”我点头,她便领我开启短暂“取水之路”。
起初,我总不会“舀浆”,用大碗木勺在竹桶里笨拙搅和,还把豆汁撒地上,沮丧极了。阿姨轻拍我肩膀:“好啦好啦,别灰心,咱们一起努力!”抖腕、提勺、收腕……一个个烦闷又枯燥的步骤在脑海浮现,阿姨总会亲切鼓励,让我重燃动力。
“好,我给你计时,一秒钟内完成三个动作,有信心不?”“有!”计时开始,我瞬间紧绷,用勺快速舀豆汁、抖腕抛碗,豆汁却不听话跑出碗外。阿姨笑说:“进步很大,多练习,‘成活’的水会很清澈!”我明白,离取到“远方活水”还远,可这份信心,激励我前行。
最难的是“分渣”,要把豆汁中渣物提至桶外,我抖腕、摇腕,豆汁却总从碗侧跑到地面……
转眼间,暮色降临,夕阳余晖横过木门,温暖日光在我眼眸徘徊。那个“取水”的男孩,在时光里成长。如今再端起勺,总会想起那个清明,豆汁在竹桶泛起涟漪,老爷爷沧桑的手、阿姨温暖的鼓励,都成了我传承这份技艺的力量。让我明白,传统手艺的“活水”,就在代代坚守与传承里,永不停息。
金华五中七(12)班 陈予洋
指导老师:盛晶
照片里的故事
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矮墙,把天边的晚霞酿成了酡红。灰白的斜阳被凛冽的风揉碎,撒进书房,刺向我的眼睛。抬手拉上窗帘,正好遇见了那张泛黄的照片。风卷起窗帘,直奔那张照片而去,它滑了下来,浸在了窗帘下的夕阳中。
那思绪忽如一夜春风,催开千万梨花——提起笔,寻找往事的每一分每一秒,修修补补,却无法还原,只记得大概。倒像摔碎的花瓶,怎么补总还是不如新的,参差不齐,令人叹惋。
外婆,白发苍苍,银丝上透露着多年来的不易,粗糙如树皮一般的手指刻出那些年干过的家务。皲裂的脸庞、鱼尾纹,还有那深陷的眼眶,表明了她多年来的艰辛。
那是个秋日,金桂飘香。秋风十里,她拉起我的手来到桂花树旁,笑了笑:“桂花香不香呀?桂花糕和桂花饼吃不吃呀?”“吃!”我笑着。“那帮外婆摇桂花树好不好?”“好!”我迫不及待地冲向那些桂花树。
抱着树干,我根本摇不动,桂花只掉下一两粒。外婆又说:“摇树枝呀!”“够不到!”“外婆帮你!”外婆踮脚伸手,把桂花树的树枝递到了我面前。桂花雨下得好大呀,纷纷争着抢着落入竹篮子里。我们沐浴在阳光里,桂花雨里,笑声里。摇下来的桂花晒干,泡成桂花茶,混入米粉里。蒸成热气腾腾的桂花糕,因为我不爱吃热的,爱吃冰的。所以,外婆总会晾成冰的再叫我过去吃。“下次再回乡下,还吃不吃呀?”“吃呀!”“那要不要帮外婆摇桂花树呀?”“要!”我们都笑了。
可惜的是,人生总是有遗憾的。第二年,我并没有回去,反而外婆到城里来了。蓝白的病号服,冰冷的针头,苍白的面颊,那只树皮一般的手摸着我的头。“等外婆出院了,咱们还摇桂花树,还吃桂花饼好吗?”“好!”我坚定地说。
夕阳浸透最后一缕桂香,我想再见她一面。
金华五中七(5)班 樊奕涵
指导老师:汪旭升
不期而遇的温暖
金黄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投射下来,落在我的肩上,暖暖的,就像那次不期而遇的温暖。
冬天,本应是寒冷的,可他给我带来了温暖。那是一个上午,我刚上完兴趣班,走出大门,一阵冷风吹来,夹带着潮水般涌来的疲惫。正当我脚步沉重,每走一步仿佛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公交车驶来了,我眼前一亮,一路小跑来到车站。看了一眼车站牌,我该坐18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我坐在椅子上,没过一会儿,困意袭来,仿佛置身于棉花糖之中,软绵绵的无力感。于是,我坐在椅子上打起了盹儿。
一阵放气声传来,猛地将我惊醒,原来公交车的车门打开了。我迷迷糊糊地准备往上走,看了一眼路线,不是18路,差点就坐错了。我又坐回了座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位面容清秀的大哥哥风风火火地赶来。他站在我旁边,望着远方的十字路口。我悄悄打量了一下,他看上去就是温文尔雅的模样,脸上戴着一副金属边框眼镜,透过镜片,我看到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不知天高地厚地的我主动上去与他交流:“你也是来雏英上课的吗?”“是啊!”“那你上什么课啊?”“语文和数学。”“我也是!”聊了几句,气氛陷入尴尬。而就在这时,远处驶来一辆18路公交车,打破了这尴尬的局面。
车门打开,我一马当先冲了上去。就在投币时,我突然想起好像没带钱啊!我的脸红到了耳根,如果地上有地缝,我指定得钻进去。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我捂着脸准备转身下去。而跟在我后面的大哥哥好像知道了我的难处,往里面投了两个硬币说道:“今天我刚好多带了两个硬币,下次坐公交车可别忘带硬币了哦!”
我呆愣在原地,几秒后缓过神来,立马感谢。“没事,举手之劳而已。你坐我旁边吧,小弟弟。”说着,他选了一个座位,并拍了拍他右侧的座位。后来,我们又聊了许多,但大哥哥很快就下车了。
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我转身准备下车时拉住我时,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眼神中没有嘲笑,只有关切。
阳光穿过枝干,洒在身上,也映在我的心上,像一股入春的暖流,缓缓流淌过心田。
温暖无处不在,小到帮助,大到关爱。温暖,不期而遇。
金华九中七(2)班 周子博
指导老师:王亚琴
翻过那座山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次挑战都像一座山,等待着我们去翻越。而对我而言,最难忘的便是那一次,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站在舞台上演讲。
小时候,我总是那个安静躲角落里的小观察家,害怕在人前表达自己,甚至连举手发言都会脸红心跳。然而,那一次学校的演讲比赛,我被迫挑战自我,站在那座代表自信与勇气的山峰之巅。
准备过程中,我犹如攀登者在山脚下徘徊,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每当想象着站在台上的情景,我就会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着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从最初的结巴到后来的流畅,从紧张得几乎无法开口,到逐渐能够与观众产生眼神交流。
比赛当天,我站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舞台上,深呼吸,稳定心神。当我开始演讲,那座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大山,渐渐变得不再那么高大。我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着心中的思考,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成了我翻越山顶的动力。
当我结束演讲,听到掌声雷动,我知道,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我不仅赢得了比赛,更重要的是,我赢得了自信和勇气。那一刻,我明白,无论未来有多少座山等待着我,只要我有勇气去尝试,有决心去攀登,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超越的。
义乌市绣湖中学九(14)班 张澜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