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21:31:25
来源: 无
在义乌,有一位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黄菁,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承载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悲壮历史,也寄托着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战火纷飞中的苦难记忆
1927年11月18日,黄菁出生于义乌市江东街道端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黄昌宝和母亲吴伦凤都是勤劳朴实的种地人,全家七口人,生活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父亲每日天未亮便赶到30里外的佛堂老市集买花生,再挑到20里外的廿三里售卖,换取油盐等日用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黄菁8岁进入农村私塾读《三字经》,小学四年读书地点不断变换,11岁后便再无机会读书。12岁,他到佛堂一家金货店当店员,一个月后偷偷跑回家;13岁,又经人介绍到兰溪城内一家红纸厂做学徒。然而,1942年5月,日寇的铁蹄踏入兰溪,这座地处黄土丘陵、本就粮食自给不足的城市,瞬间沦为重灾区。
日本鬼子在兰溪城四郊疯狂扫荡,杨枊岗后、蔡家、包家坞、苍坞等村被烧成废墟,城内更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黄菁曾亲历日本鬼子的暴行,他提着装着自己衣服的木箱和老板娘一起逃往山上躲避时,被一个日本鬼子拦住。鬼子发现木箱里没有值钱的东西,竟将大便拉到木箱里,奇臭无比,老板娘见状扔下火腿逃命。黄菁无奈只能从兰溪跑回义乌老家。
回到端头村后,义乌也已被日本鬼子占领。村民们饱受欺压,黄庆福的老婆在田畈干活时被日本鬼子糟蹋;50多岁的村民黄能耕被一群鬼子抓住,被迫赤膊顶起200斤重的大缸,因力气小无法举起,被鬼子左右开弓打耳光,打得眼冒金星。目睹这一桩桩日寇的血腥罪行,黄菁心中燃起了无比的愤怒。
毅然投身抗日救亡
1945年正月十三,黄菁的姑父吴辉来到义乌招兵。吴辉是义乌青口人,当时在绍兴上虞一带张俊升手下当兵。听到招兵的消息,黄菁心想:“日本鬼子让中国人有家难回,我一定要当兵,早日把日本鬼子从中国赶出去。”于是,他和下湾村人吴庭华、罗店村人罗林海等一起,毅然跟随姑父吴辉来到上虞章镇章家埠村,当上了一名军人。
浙东区党委成立后积极争取张俊升抗日,1945年7月11日,张俊升率部宣布起义,接受共产党领导,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独立旅。黄菁被分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旅,从此踏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征程。
在曹娥江边,黄菁经历了难忘的战斗。一天中午,大雨倾盆,民兵得到情报,有10多艘运送日本鬼子的木船要沿曹娥江将一批伤病员运送到宁波去。排长立即派出三个班23人,每人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埋伏在曹娥江边。当时班里总共只有三支步枪,且枪支弹药较少,但由于防备得当,敌人未敢轻举妄动,我方也未向敌方开火,成功守护了当地沿江百姓的安宁。
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
战争是残酷的,部队经常晓宿夜行,平均每天要步行夜行军90华里。草鞋穿破了,只能赤着脚或者用旧被单裹脚;吃的是高粱羹,能填饱肚子就行;冷雨浇注,鞋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黄菁的双脚被磨烂,肿得像小馒头,还患上了末梢神经炎,但他从未退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浙东区委当机立断研究北撤计划,9月,黄菁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1947年3月,他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在淮海战役的一次激烈战斗中,黄菁颈部不幸被炮弹击伤,留下了终身的战争创伤。
铭记历史,呼唤和平
在部队当兵的5年里,黄菁未与家人通信联系。后来得知,母亲吴伦凤因思儿心切,积劳成疾,双眼哭瞎,于1948年去世,年仅48岁;1954年,父亲黄昌宝也撒手人寰。如今,黄菁只能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日,带着1子5女去黄山公墓父母亲墓前,点上一炷清香,告慰天堂里的父母。
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岁月,早已在黄菁等老兵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抗战痕迹。如今,虽已99岁高龄,但黄菁依然关注全球军事新闻动向。他深知日本兵制造的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希望日本政府能够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不要在历史问题上频频指手画脚、制造事端,更不要重蹈覆辙。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