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新宅高山飘香⑪|高山上的“蜂”华岁月

2025-09-01 14:49:45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位于武义海拔700多米的新宅镇高坑林场,常年萦绕着蜜蜂的嗡嗡声。这里是仲军家庭农场的核心养蜂基地。邹仲军、张妙艳夫妇从“追花逐蜜”的洋蜂养殖,到扎根乡土的土蜂养殖;从单纯的蜂蜜生产,到蜜蜂科普与生态授粉的多元探索,用20余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蜂”华岁月。


一场台风牵出一段“蜂缘”

张妙艳与养蜂的缘分始于1997年的一场台风。

当时她正在新宅镇李村种植香菇;邹仲军因台风冲击,不得不暂时将高坑林场的蜂箱搬到李村水库脚下,两人由此相识。
“他跟我聊了好多蜜蜂的事,说蜂蜜有多甜,说蜜蜂对农业有多重要,还说蜂疗能治病。”回忆起初识的场景,张妙艳笑说,“当年,就这么被他‘骗’进了养蜂这行。”
其实,邹仲军的养蜂史更早。上世纪90年代初,山里出路少,父亲偶然从广播听到招养蜂学徒的消息,便让儿子拜师学艺。邹仲军入行四年,就用积蓄办理了自己的养殖基地。

从四处“追花”到扎根新宅

“最初养的是洋蜂。洋蜂要追花逐蜜,从南到北跑,一年到头不着家。”张妙艳说。2015年起,为兼顾家庭,夫妻俩逐渐把重心转向土蜂养殖。在他们看来,土蜂不乱跑,零星蜜源也肯采,最适合守着家。

“洋蜂像超前消费的外国人,有多少蜜吃多少,繁殖起来没节制,必须追着花走;土蜂却懂节制,每当度夏、越冬时会自动调节繁殖,外面没有蜜源就少产子,把蜂蜜存起来等花期再用。”张妙艳用通俗的比喻说明两种蜂的差异,“洋蜂跟着花期跑,单一蜜源采得纯,口感好;土蜂采的杂花蜜,营养更丰富。”

这种差异也决定了蜂蜜的价值,土蜂产量低、价格高,却更受本地市场认可。据了解,高坑林场所在的库坑村于2021年实施集聚搬迁,如今仅剩三四户人家。这里海拔700多米,湿度、温度都适宜,为土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不止于蜜,它们是生态小帮手

养蜂近30年,张妙艳早已不把蜜蜂当作“产蜜工具”。在她看来,蜜蜂最大的价值是对生态与农业的贡献,这也是她2022年建起蜜蜂科普馆的初衷。

“国外养蜂主要是为了授粉,蜂蜜只是附加值;我们大多只知道蜂蜜好甜,却忽略了它授粉的价值。”张妙艳告诉记者,一亩油菜花经蜜蜂授粉后可增产30%左右;就连莲子,经蜜蜂授粉后单果重量也明显提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蜜蜂,科普馆成了“蜜蜂课堂”。当天她还记者近距离观察蜜蜂如何“抵御外敌”,当马蜂靠近时,蜜蜂会集体扇动翅膀示警,甚至有勇敢的蜜蜂会扑到马蜂身上,进而更多的蜜蜂也像它一样,大家抱团将马蜂捂死……

如今,农场还承接大棚授粉业务。每年11月草莓季,张妙艳把部分蜂群送进草莓大棚。“放上蜂箱,畸形果会减少、口感更甜”她笑着说,如今的果农、菜农越来越重视蜜蜂授粉,这种方法既省人工又提品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仲军家庭农场不断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利用“后熟仿生仓”技术解决南方蜂蜜含水量高的难题。

张妙艳解释道,传统浓缩蜜会破坏蜂蜜的天然活性,而“后熟仿生仓”能仿照蜂箱环境,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模拟蜜蜂扇动翅膀的动作,将蜂蜜含水量降到17%以下。

“合作不止这一项,还包括优化养殖技术,让蜂蜜采收更高效,也更利于蜂群发展。”张妙艳说下一步他们正规划“种蜂场”,从蜂种的“优生优育”入手,培育更优质的本土蜜蜂品种。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