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义乌   正文

忆峥嵘岁月④百岁抗战老兵张希福:宁死不当汉奸

2025-09-01 15:00:2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王志坚

张希福出生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这里是《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的老家。如今已101岁的他身体硬朗、口齿清晰,说起抗战故事,老人先行军礼,指着墙上照片、证件和荣誉证书,娓娓道来。

曾被日军抓去当挑夫,从厕所侥幸逃脱

1925年4月21日,张希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户家庭,爷爷、父亲都靠给地主当长工维持生计。15岁时,他以年级第五名的成绩考入金华农校农艺科。

1942年5月,浙赣战役打响,侵华日军分三路向金华、衢州进犯。学校被迫停课疏散,时任校长卞贻牟带领部分师生向武义方向撤退,在石楠塘附近,张希福等4人被日军抓住。日军强迫他们挑着无线电等通信器材,从雅畈村一路挑到白龙桥。途中,日军多次与国民党部队交火。

张希福从翻译口中得知,日军可能将他们送到南京汪伪政府学日语当翻译,为日本人效力。张希福坚决不做卖国贼,与同伴一直谋划逃跑。到达白龙桥附近的小村庄后,他们被关进旧厕所。黄昏时分,趁日军集合准备分两路进攻金衢,他们爬出厕所,躲进猪栏,等村外没了动静,便沿水沟爬出村庄,各自逃回家。

回到家,张希福发现义乌已被日军占领,便连夜逃往金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被安排到军部参谋部作战科,负责通信登记和电话记录等工作。

1942年5月,金华沦陷,张希福随部队到了衢州。在这里,他看到国民党士兵生活条件极差,士兵吃不饱,而官员却生活优渥。年轻气盛的张希福看不惯部队里的“黑暗”,在衢州待了一年左右,便以“请假回义乌看父母”为由自动离开了部队。

投身“第八大队”,假扮“先生”进敌营刺探情报

回义乌后,因有从军经历且有一定文化基础,张希福被选为金东义西联防处第八大队分水塘自卫队中队长,主要协助部队开展抗日斗争,如送茶水、送子弹、抬伤兵和探情报等。

1944年,吴山民指挥了一场偷袭日军据点的战役,张希福负责进敌营刺探情报。当天上午,他肩挎装着书本的网袋,手拿两本书,扮成“先生”,带着2名扮成学生的队员到黄宅赶集市。三人顺利通过日本人的路卡、炮台,混进日本人驻扎的大祠堂。当时正值午饭时间,日军都在祠堂里吃饭,枪架在枪架上。张希福觉得这是偷袭的好机会,马上跑回去汇报。

吴山民听完汇报后,安排驻扎在附近的队员发起攻击。不料后宅方面的一股武装队伍率先打枪,日军察觉后立即机枪扫射,导致第八大队冲在最前面的三名班长牺牲。不过,日军向郑家坞的日军求援时,因电话线被提前剪断,郑家坞的日军不知黄宅受攻击,未前来救援。最终,战斗进行得比较顺利,不仅炸掉碉堡,还俘虏了20多个日本士兵,此事还在当时的《抗日报》上刊登,对分水塘中队积极配合抗日进行了表扬。

2次被国民党通缉,曾找陈望道帮忙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回到义乌,国共两党部队摩擦不断。新四军北撤后,留下一些地下党组织,其中一个联络站设在先塘村,负责人是张希福的校友胡恒山。国民党军队进驻义乌后,对共产党员和参加过第八大队的游击队员进行清算,张希福因在自卫队表现积极,成为通缉对象。

为躲避通缉,他和村里另外两名自卫队积极分子张人兴、张峰山一起跑到建德。逃跑时带的7斤米很快吃完,三人只好分头找生计。此时,国民党宪兵23团押送投降的日本兵到上海,途经建德并设立招兵点,张希福通过考试成为宪兵23团的一名新兵。

1945年9月,张希福随宪兵团到上海。在南阳中学训练期间,他收到分水塘地下党员陈伟杰寄来的信,让他转给山东的何子鑫,信中是共产党的情报。为转送情报,张希福利用买菜机会逃离部队,却因此被宪兵团下了通缉令。还好宪兵团里一个关系不错的义乌杨村营长安排战友烧掉了通缉令,张希福再次逃过一劫。

后来,张希福在上海美通电业厂找到工作。不久,义乌地下党组织遭破坏,陈伟杰逃到上海,张希福把他安排到法租界一家法国人办的无轨电车公司。由于陈伟杰的党组织关系中断,张希福想到同村的陈望道。在张希福陪同下,陈伟杰连续9个晚上到陈望道家拜访,最终在陈望道的帮助下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头。

如今,张希福常给身边的人讲述自己亲身亲历的抗战事迹。他说很多战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牺牲了,自己要趁身体还行,让大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