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06:31:02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
日前,庞众望在清华全程脱稿的演讲火了——这个《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站在清华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成才报告会的讲台上,全程脱稿讲述人生故事与求学感悟,赢得了台下网上无数掌声与点赞。
“在清华,终于看到了儿时的榜样。”
“我好喜欢他的自信洒脱,他从来没说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自卑,也从来不说家庭没给他托举,倒是自己把自己托举得好有高度”……
这个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曾因先天性心脏病欠下巨额债务,在父亲病痛与母亲残疾的背影里,捡废品换学费,挨家挨户敲门为母筹医药费。可命运的泥泞没能困住他,他踩着知识的阶梯考入清华。
庞众望的人生“天崩”开局,却以爽文都不敢写的方式“逆袭”,让“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最好的例证。他的故事是传奇,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力量、成长的勇气,更照见了每个普通人心中对向上的渴望。
“寒门再难出贵子”“毕业即失业”,种种论调盛行的当下,有人在考研考公的千军万马中败下阵来,便觉得“再努力也是陪跑”;有人求职碰壁,就归责于“非名校出身”“无家庭背景”;有人刚入职场遭遇几次挫折,就认定“再拼也赶不上那些有资源的人”……于是,“躺平”成了逃避压力的方式,“向上无路”成了放弃努力的借口。
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相信“所有努力不会被辜负”?庞众望的故事只是个例吗?
魏祥拖着无法站立的双腿走进清华,靠的不只是个人毅力,更是无障碍入学政策的保障;王心仪从农村考入北大、成为航母操舵兵,离不开教育扶贫政策的托举,也得益于大学生入伍给青年学子的报国机会。他们的故事不是特例,而是社会用公平为努力者、奋斗者兜底的证明。
这些身影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见“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它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凭着寒窗苦读、握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它也是不让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因出身贫困而被辜负的承诺。
当义务教育的阳光照亮寒门学子的书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以及政策阶梯护航莘莘学子的求学路,政府与社会正在不懈努力不辜负每个人的努力,让困苦者从“举步维艰”走到“未来可期”。
向上有前路,努力有回报。这需要个人的坚韧,更需要社会的公平护航。当教育公平、促进就业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当“努力就有机会”成为更多人的共识,相信“躺平”终将让位于“奋斗”,“向上无路”终将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然,社会公平并非一蹴而就。如果能进一步消除地区差异,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能让能力成为唯一的“通行证”;如果每个行业都能给踏实奋斗者留足上升空间,让付出就有回报成为常态,那么,“向上无路”的抱怨会减少,“躺平”的情绪会消散,更多青年会愿意为梦想拼一把。
笔者相信,真正让我们点赞和感动的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而是一群人的奋斗,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坚守以及对文明的不懈追求。这些让我们有底气相信,每一个不放弃的今天,都会变成闪闪发光的明天。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