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具体实践,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市以产业工人集聚区为重点,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友好型社区生态,为产业工人安居乐业、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职工友好型社区的核心在于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与传统社区不同,它聚焦产业工人在职业发展、生活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通过“党建引领、工会牵头、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打造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系。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的“工会+社区+企业”三方共建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邻里中心集成技能培训、文体活动、法律咨询等功能,有效破解了产业工人“职住分离”带来的服务短缺问题,实现了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的高效匹配。
推动职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产业生态的关键路径。产业工人是支撑“金华制造”的重要基础,其稳定性与创造力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我市通过建设职工书屋、技能培训基地、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不仅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更提升了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绿源公司以“六有”原则(有依法选举的工会主席、有独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有服务职工的活动载体、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自主管理的工会经费和有会员满意的工作绩效)提升员工福祉,年均组织活动超50场,覆盖90%以上员工,显著增强了职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这种企业与社区协同共促的模式,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持续发力。我市明确2025年建成20个、2027年扩展至100个职工友好型社区的目标,并配套托育、医疗、技能认证等具体指标,体现了工作的规划性与可操作性。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人社、卫健、教育等部门服务资源下沉社区,实现“一站式”服务供给;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形成“公益+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同时,利用大数据动态分析职工需求,提升服务精准度与社区治理效能。
职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城市发展逻辑从“以产聚人”向“以人兴产”转变。只有让产业工人在“小社区”中感受到“大幸福”,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