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10:35:59
来源: 无
近日,在收看央视《百家讲坛》养生系列节目之《延年益寿话养生》时,才算比较全面了解生姜在养生中的作用与价值。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马淑然在节目中建议人们在夏天多吃点生姜,她引用了大家常听说的一句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来说明生姜的养生价值。她说,生姜性温,是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富含姜辣素、姜烯酚等活性成分,具有驱寒暖胃、抗氧化等作用,同时还含有少量维生素C、钾等营养元素,很适合日常调味或保健食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平生第一次吃生姜的经历。
我出生在江西,江西人爱吃辣、会吃辣、能吃辣是大家都知道的,历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其曰:“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则怕不辣。”这句话从逻辑上来讲,似乎是说尽管四川、湖南、江西人都会吃辣,但最能吃辣的还应该是江西人。确实如此,在我老家赣东北和鄱阳湖一带,那里的乡民在日常饮食中几乎餐餐要和辣椒打交道,真可谓是“食不可无辣”。曾有多位江浙一带的朋友去过江西后,回来对我开玩笑说:“你们那个鬼地方,我们再也不敢去了,前几天去玩了一趟,差点没被辣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都辣,但在我们老家吃生姜的却并不多见。生姜只有在烧鱼时作为去腥的佐料才偶尔出现,即使出现,人们也并不直接食用,而是会用筷子将其拣出来放到一边。究其原因是很多人说闻不来生姜的那个味道。但我想,最主要可能还是生姜没有辣椒辣,吃起来不过瘾吧!
回想起有生以来第一次吃生姜,大约是28年前的事情。那年我刚大学毕业,从南昌来到金华工作,有一次跟着见习老师去武义县桃溪镇延福寺采访拍摄人物专题片,采访拍摄的主人公是延福寺的看护人老李。老李具体叫什么名字,我现在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那时大概快60岁了。因为在采访的时候,他说过两年后他就要退休。要离开他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延福寺回到老家,他心里很是不舍。老李个子较高,人则清瘦,衣着朴素,话语不多,但为人乐观,话语间透着一股刚毅之劲。他告诉我,他20岁去部队当兵,退伍转业后就来到了延福寺工作。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和江南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当地政府对延福寺的保护一直都相当重视,特别是在防火上更是慎之又慎,为此聘请了专人进行日常看护和管理。虽然薪资不高,但也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老李在这里一待就是几十年,平时寺内就他一个人。为了有个伴,他特地在寺里养了一只大花猫,空闲时,他就经常带着他的大花猫坐在寺中的天井里看看天空发发呆。
20世纪90年代,正是电视媒体盛行的时期,人物纪实类专题片曾深受观众的喜爱。为了让老李的电视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在跟踪拍摄了他在延福寺的工作场景后,我们向他提出想去他老家看看的想法。刚开始,老李不同意,一则说老家离这里有点远,路也不好走;二则家里条件差,不好意思上电视。后来实在拗不过我们,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同意带我们去他老家进行采访和拍摄。
那时正值暑期七月底八月初,既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新鲜生姜大量上市的时间。听说我们要去他家里采访拍摄,老李一早就打电话回去告诉他老伴,让她准备好午饭,并交代她一定要去地里挖些新鲜生姜来烧个生姜炒肉。
老李的老家在武义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离延福寺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路况不好,几乎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所以老李说平时家里没什么大事他也很少回去。当天上午,在延福寺吃过早饭,稍作准备后我几个人便乘坐采访车朝着他老家方向驶去。
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富裕,特别是在农村,能买得起家庭小轿车的人家还不多见,人们出行主要靠摩托车或者自行车。老李则嫌自己年纪大,骑车不安全而选择了步行。我们乘坐的采访车是一辆北京牌的老吉普车,没有空调,为了凉快点,驾驶员便把车门上的玻璃全都卸下来放进了后备箱。坐在车上,我们同老李一边闲聊,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初来乍到,看到与我江西老家完全不一样的山川风物,我既感到新鲜,同时也感到陌生,这是我来金华工作以后第一次跟着老师到离城市较远的农村采访。
不知不觉间,采访车就开到了老李家所在的村口。村子不大,也就住着十几户人家,村民们居住的基本上还是清一色的土坯房。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所以村子周围显得非常宁静,颇有点世外桃源之感。“跟我来吧!快到我家里去喝点水,凉快一下!”老李一边用衣襟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领着我们朝他家里走去。老师扛着摄像机,我则背着三脚架走在老李身后。没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走进了老李家的小院子。“老伴,快出来给我们倒点水,电视台的记者来了!”走进屋里,老李便朝他老伴高声喊着。此时他老伴正在厨房忙着给我们做午饭,听见老李喊她,过了好半会才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腰间系着围裙。老李的老伴是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女人,个子很小,见到我们几个“城里人”,多少还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她朝我们笑了笑,然后给我们倒上水后,便又回厨房忙活。在安顿好我们之后,老李也去到厨房给老伴帮忙,我们则趁着吃午饭之前走到村子周边拍摄点外景。
“盛老师、小徐记者,回来吃午饭了!”不多时,老李便喊我们回去吃午饭。老李家的客厅不大,其中间摆放着一张茶几和一张四方小木桌,旁边则放着几张小木凳,午饭摆在客厅的小木桌上。当我们准备落座时,木桌上已经放着两大盘生姜炒肉片、一碗番茄蛋汤、一盘四季豆和两小碟腌咸菜。带队的盛老师、驾驶员老朱、老李和我四个人,一人一边开始吃午饭。“这是我们自己今年种的新鲜生姜,我老伴一大早去田地挖的,你们吃吃看!”盛老师和老朱都是金华人,他们连连点头说好,并且伸出筷子去夹,我却看着有些不敢下筷,只能去夹旁边的四季豆。看着我有些犹犹豫豫不敢去吃,坐在我对面的驾驶员老朱发话了:“小徐,这个生姜炒肉可是我们金华这里的好菜哩!你怎么不敢吃?你江西人不是吃辣吗?辣椒都不怕,还怕这个生姜?吃、吃、吃,老李老婆烧得很好吃!”听着他的话,我还是有些不敢去夹,后来盛老师和老李也都劝我去尝尝。在他们的鼓励劝导下,我试着夹了一片送进嘴里并用牙齿嚼了嚼,顿时一股辣辣的滋味便在整个舌头上弥漫开来,感觉脑门上顿时有微汗冒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生姜,其辣之味跟在江西老家吃辣椒完全不同。辣椒之辣是火辣辣的辣,生姜之辣则是一种清香辣,即辣中透着一股清香,辣之度远不及辣椒,第一次尝试勉强还能接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在金华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日常的饮食中接触到生姜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由开始的不敢吃到后来的不怎么爱吃,再到现在的喜欢吃,我的饮食记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成长要伴随着无数的第一次,勇于尝试、敢于尝试、善于尝试,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做到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