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婺城   正文

“永不褪色的荣光”系列报道之5 |李冶荣:从烽火岁月走进新时代

2025-09-02 10:49:32

来源: 无

作者: 孙武斌 陈婷 文 图:吴潮宏 视频:袁洪阳

人物链接:李冶荣,四川岳池县人,1932年6月出生。1949年12月初中毕业后考入军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军校生。1950年8月毕业被编入某野战军炮兵部队,1951年2月入朝作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荣立大功一次。1954年6月随部队回国移防至金华,1958年转业到金华电厂工作,曾担任金华水电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第五站,我们走进这位鲐背之年的老兵家中。


策划:张明 丰晓原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 方婕

文字:孙武斌 陈婷

摄影:吴潮宏

视频:袁洪阳




荣光时刻: 军校学子到战地炮兵


来到市区解放西路凤凰花园小区93岁的李冶荣老人家,只见他身着笔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等候着,胸前的徽章微微发亮。“欢迎,欢迎,快进来坐。”采访团成员走在楼梯间时,李冶荣老人已站在走廊中间向大家招手,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声音洪亮。客厅茶几上,早已摆放好西瓜与饮品。墙上悬挂着一张毛主席画像,无声地讲述着这个家庭与新中国共成长的故事。

李冶荣出生在四川岳池县一个普通农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还是个懵懂孩子,却在战火的阴影中早早体会到家国危难。1949年初中毕业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李冶荣决定报考军校:“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平就是空话。”这是他当时最坚定的信念。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军校生,李冶荣被分配到炮兵班学习,从瞄准测算到火炮操作,每一个科目他都拼尽全力。“多练一分,上了战场就多一分胜算。”1950年8月,18岁的李冶荣被编入某野战军炮兵部队,还没来得及给家里写封信报平安,就随部队奔赴贵州剿匪,在崇山峻岭中打响保卫家园的第一枪。

1951年2月,李冶荣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我们当时从重庆坐轮船顺江而下,到武汉后,改坐火车到河北进行改装。”回忆起入朝时的情景,老人两眼放光。“到了河北,已是正月初二,我们补充了武器和口粮,每人准备了1个月的炒面。”入朝后,他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在行动取得胜利后,因为志愿军补给跟不上,上级命令部队后撤。


也是在这次后撤中,李冶荣立了一次功。因为撤退都是在夜间行军,他随部队行走到半路,出于炮兵对方向的敏感,感觉部队方向走错了,立即跑到队伍前面找到指导员反映这一情况。后来证实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帮助部队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

“到战争后期,随着武器、弹药不断得到补充,我们白天也敢行军了。”李冶荣说,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他被调到师指挥部当炮兵参谋,当时我军已有实力构建防空火力网。“有一次,敌人一次飞来10架战斗机,我们的火力网一起开火,一下子打下来3架飞机。”说到此处,老人特别兴奋,当时有一架飞机就落在师指挥部营地附近。这以后,敌人的飞机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嚣张地在志愿军阵地飞来飞去。


幸福时光: 情生活中的“时髦”老人


1954年6月,李冶荣随部队回国,后移防至金华。1958年转业后,他到金华电厂工作。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李冶荣始终保持军人的担当:“国家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干。”

“李爷爷,向您致敬。”和采访团成员一起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孙珉悦献上鲜花时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您是我们的英雄,向您学习。”老人接过鲜花,眼眶微微湿润:“感谢你们记得我们这些老兵。”

客厅一角,一张泛黄的全家福被精心装裱在相框里,定格了45年前的温馨时光。照片中,身着笔挺中山装的李冶荣英姿勃发,眉宇间透着军人的坚毅;身旁的妻子眉眼含笑,温婉可亲。大儿子身姿挺拔,站在父母中间。前排的二儿子和小女儿格外惹人怜爱。“老伴前年走了,现在是我73岁的妹妹李素绯照顾我。”老人望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妹妹,眼神里满是温情。


“哥哥很时髦的,手机、电脑玩得比年轻人还溜。”李素绯说。老人现在的生活规律而充实:每天清晨5时许起床,洗漱后用完早饭,出去散散步,回来在电脑上打几局麻将,午间看看新闻、玩玩手机。“时代发展快,不学就跟不上喽。看了新闻才知道,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

李冶荣有3个子女,个个成才,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儿孙们经常前来探望。“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亲眼见证国家日益强盛,享受天伦之乐,实在是莫大的福分。”老人言语间洋溢着对生活的感恩与满足。

临别时,老人拉着大家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们生长在那个年代,也会去保家卫国。现在你们生活在幸福年代,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话语朴实,却重如千钧。这位走过烽火岁月的老兵,用一生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


采访团成员心语: 平凡的岗位上传承革命精神


杨俊(婺城区城西街道双龙社区工作人员):在李冶荣老人的军功章上,我看到的是李老曾经的飒爽英姿。聆听李老讲起抗美援朝时期的浴血奋战,先烈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肃然起敬,正是这些英雄用热血守护我们的家国。作为一名80后党员社区工作者,我要学习他们的担当,耐心调解邻里矛盾,贴心帮扶特殊群体,用点滴付出温暖人心,把奉献写在社区每个角落。我会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日常工作,多上门倾听居民诉求,解决居民难题,让居民的急难愁盼有人管、有人办,用点滴行动暖透社区每个角落。

郑小纯(“浙江好人”、帅达工具企业负责人):听了李冶荣老人讲述的故事,真的很感动。我们要尽己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作为企业家,一方面,我要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带领员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传播“好人有好报,好人帮好人”的正能量,让社会更加有爱、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陈婷(婺城融媒新闻采编中心记者):走出李冶荣老人的家,心里热乎乎的。老人谈起上甘岭战役的炮火时,眼里闪烁的光比军功章更耀眼。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磨不掉那份赤诚。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说“如果你们生长在那个年代,也会去保家卫国”这句话。那些烽火中的坚守,不是传奇,而是一代人的本能。现在他每天散散步、玩智能手机、关注国家发展,用平淡日常延续着对家国的热爱。这样的老兵,真该多来看看,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珉悦(市民代表、金华雷锋事迹馆志愿者):很开心参加采访团关爱老兵的活动,李冶荣老人的精神状态很不错,也感觉到他见到我们的欢喜。听了他讲述的经历,我很感动。以前去电影院看历史片,内心很受触动,这次听到老兵讲述亲身经历,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很感恩这些革命先辈,感恩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革命先辈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