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城事   正文

“薅羊毛”——省钱假象背后的代价

2025-09-02 11:55:09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徐莹 文/制图

“2.9元点了一杯冰拿铁,还送到家!”“平台补贴加上店家优惠和满减,这份酸菜鱼+猪脚饭双人套餐才17.98元,比直接去店里买便宜多了……”

为买到一杯优惠咖啡、奶茶,在不同平台反复切换、绞尽脑汁凑满减;为获得外卖满减优惠,硬是点下超出食量的餐食;为凑折扣买回一堆可有可无的闲置物品……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精打细算“薅羊毛”,并在这种“省钱哲学”中找到成就感,不但自己买还帮父母、长辈点单,一些手机玩得溜的中老年人也欣然加入其列。

然而,与这精打细算相悖的,却是对打车、潮玩、手办、餐厅打卡、品牌签名款球鞋、明星演唱会等“心头好”一掷千金的消费观。“有的年轻人连两个十字路口之间这么一点路都要打车,遇到单行线,我得绕行一圈,等我接驾的时间他早就可以走到了……”一名滴滴司机感慨,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很会省钱,花起来却不管不顾。

这种“节俭”与“慷慨”并存的消费模式,看似精明,实则值得警惕。“薅羊毛”带来的微薄收益,往往伴随着不小的健康代价。有人为用尽当日优惠,一天喝下10多杯奶茶、咖啡;有人为满减折扣,点下超高热量、调料满满的夜宵……这种为小利而牺牲健康的行为,其实得不偿失。每一杯过量摄入的奶茶、每一份超标的甜品、烧烤,都在暗中为健康“埋单”。省下的些许金钱,将来可能要以更高的健康成本偿还。

更值得思考的是,许多年轻人省小钱、花大钱的消费模式反映了一种扭曲的消费心理。一方面,他们通过“薅羊毛”获得即时满足感和掌控感;另一方面,又在追逐潮玩、奢侈品等“情感消费”中寻求身份认同。这种“微量省钱+大量花钱”的组合,表面上展现了消费自由,实则可能陷入另一种消费主义陷阱。

“薅羊毛”本身无可厚非,理性利用优惠是智慧的消费行为。但当“薅羊毛”从手段变成目的,当省钱不再是理性消费而是自我安慰,当追逐优惠成为伤害健康的隐患,就需要重新审视这种行为了。

真正的精明消费,不在于省下多少小钱,而在于是否将钱花在真正需要和珍视的事物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任何优惠都更有价值。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追逐蝇头小利,不如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应当意识到,最大的“省钱”是投资健康,最好的“优惠”是理性消费。不要在追逐小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损害健康,浪费本该用于提升自我的宝贵时间。

跳出“薅羊毛”的迷思,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省钱之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