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开   正文

【活化上山 汤溪有戏④】“灵魂樵夫”蒋景玲:平凡的坚守是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

2025-09-02 15:40:1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胡雅心/文 姜岚/摄/视频


在蒋景玲的提议下,采访地点约在了十景茶轩。“十景茶轩的老板苏锦谊是我的好朋友,正是他推荐我参演了《汤溪传》。”蒋景玲解释说。谈及参演初衷,他坦言:“以前从没接触过情景剧,觉得新奇,又听说与汤溪文化相关,就想试试。”

蒋景玲在剧中的第三幕扮演樵夫一角。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角色,仅有四五句台词,动作表情也不复杂,但对毫无表演经验的蒋景玲而言,起初入戏并不容易。“舞台剧不止要念台词,还得用动作、表情让角色活起来。”他笑着说,自己一开始像个“木头人”。

好在,他把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的韧劲搬到了排练场:摸透角色的性格底色,观察其他演员的走位,努力将台词、动作、表情等细节融入表演。“这个角色面对同伴时比较沉稳,面对达摩又很虔诚,我得把他的两方面都演出来。”蒋景玲说。

排练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难。饰演达摩的苏锦谊和另一名樵夫甲的演员也都没有表演经验,樵夫甲的扮演者还更换了三次。剧情中需要三人同打白鹤拳,尽管苏锦谊编排了动作,蒋景玲与苏锦谊也有武术功底,但对毫无基础的同伴而言,很难打出那份刚劲有力。大家没有气馁,反而相互鼓励、配合,陪着晚来的同伴反复练习,直到跟上进度。

带妆联排面对观众时,紧张感悄然蔓延。蒋景玲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我近视,上台摘掉眼镜,看不清台下,反而能沉进剧情里。”他也这样鼓励同伴:“就当是日常排练,别去在意观众的眼光。”

蒋景玲是85后,七岁以前,他在汤溪度过了幼年时光,老街上的木门木窗、城隍庙里的袅袅香火、节假日上热闹的庙会、过年时舞龙灯的欢腾……这些画面,是他对家乡最鲜活的记忆。后来,他随父母到外地求学、工作,直到成家,汤溪成了远方的牵挂。七年前,蒋景玲带着妻儿回到汤溪定居,并办起了加工厂,日子忙碌却也踏实。

“回来后,发现汤溪变化很大,发展也很快。看着家乡越来越好,心里总想着能为这片土地多做些什么。”所以,在接到朋友的邀请时,蒋景玲毫不犹豫。即便厂里事务繁杂,他也总会挤出时间排练,“参演和工作一样,都是学新东西、解新问题,挺有劲儿的。”

在蒋景玲看来,比起婺剧、京剧等传统戏曲,情景剧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文化才能传得开。”他说,《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就像一扇窗,让更多人透过剧情看到汤溪的历史与精神。

如今,剧已上演,蒋景玲的“樵夫”成了观众记忆里的一抹亮色。而他觉得,自己做的不过是件小事,就像无数热爱家乡的汤溪人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让这片土地的文化,在时光里慢慢发光。

这份平凡的坚守,或许正是汤溪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

【旁白】从零基础的“木头人”到让角色有灵魂的“樵夫”,从忙碌的个体工商户主到为文化传承出力的表演者,蒋景玲的故事,其实是无数普通人守护家乡文化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力量。汤溪的文化,也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人的坚守与热爱中,得以延续、发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