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不幸之后有万幸——东阳抗战“孤儿”吕松喜的寻亲路

2025-09-03 06:00:05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单光辉 张益晓 陈浩洋 文/摄

   在东阳,有这样一些人:直到临终,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家乡在哪里?亲人在哪里?

   他们是抗战期间逃难或被贩卖到东阳的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年幼的儿童。从2006年开始,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教师郭承豪,一共为684名“孤儿”找回了他们的“身份”,其中来自绍兴地区的最多,有373人。另外,杭州、宁波、湖州也有上百人。8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带着战争遗留的伤痛以及寻亲未果的遗憾撒手人寰。

   近日,记者来到东阳市东阳江镇八达村,这里曾收留14名抗战“孤儿”,如今在世的只有4人,92岁的吕松喜是其中之一。根据他及身边人的讲述,我们深切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1940年,吕松喜只有7岁,住在绍兴城郊。日寇侵入当时的绍兴县城,他和父母、祖母、哥哥一起逃难,途中,一架飞机呼啸而过,扔下一枚炸弹,躲避不及的父亲被当场炸死。从昏迷中醒来的吕松喜发现母亲、哥哥和祖母都已不知去向。

迷迷糊糊中,吕松喜感觉到自己被一双大手抱了起来。“那种情况下,只要有人带着走,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到哪里,只要能逃离那个可怕的场面就行了。”事后很多年,吕松喜回忆起那段往事,仍觉得是噩梦一场。

吕松喜被这个“在绍兴打工的人”带到东阳八达“黄毛弄”(现黄铺自然村),想给他找个合适的人家,但一连几天都没人要。后来,八达村村民吕汝福得知此事,特意赶到这里,给了那人一些钱,将吕松喜抱回了家。

从此,原名“金帅”的他改名为吕松喜,成了吕汝福的养子。

据村民回忆,1941年前后,常常看到头戴毡帽的人肩挑着竹筐,筐里坐着两三个小孩,有时手上还拉着一个,大的八九岁,小的只有两三岁,四处打听哪户人家没有男孩,哪户人家日子过得好,从而“兜售”这些失去家人的小生命。有些生病的孩子,甚至只要一碗米、几斤玉米粉就可以换到。

山里人是善良的,虽然大家日子都难过,但还是有许多人伸出援手,仅八达村就收养了14个孩子。村民吕梦仓夫妇当时已经60多岁,家里穷得连张床也没有,为了收养一个孤儿,他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只羊。

吕松喜是幸运的,他的新家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家人对他都非常爱护。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因为没鞋穿而赤脚的时候,开明的养父还送他上了三四年学。温暖的生活、亲情的抚慰,使吕松喜走出了战乱的阴影,可是有一件事一直放不下,那就是,终日牵挂的家人不知是否还在人世。

“我的名字叫‘金帅’,哥哥叫‘金木’。”为了有朝一日找到亲人,吕松喜把所剩不多的记忆刻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后,吕松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村集体养蜂。每年3月,他和伙伴带着家当走南闯北,哪儿有花就往哪儿去。养蜂人这个行当不仅待遇不错,更重要的是,可以顺便打听一下失散家人的下落。

此后,吕松喜为了照顾妻女不再出门养蜂,和妻子在家养起了兔子并成为八达乡(后并入东阳江镇)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虽然吕松喜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饱受思亲思乡的煎熬。20世纪80年代初,吕松喜找到好友、时任八达公社干部的吕物华,向他诉说寻亲的念头:“我只想知道我到底是哪里人,是否还有亲人在世。”

在吕物华的帮助下,吕松喜每隔一段时间就向绍兴县的每一个公社发去“寻亲信”,信上诉说的是自己对故乡的依稀记忆: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溪前有一方土坪,很方正,正对着家门的还有一座高高的山。信中还述说了自己在战争爆发前曾经待过“养育堂”的特殊经历。

信件发出后,确实来了不少认亲的人,但他们所说的与吕松喜记忆中的家乡都对不上号。就在吕松喜感到无望的时候,一名来自诸暨县的中年人找上门来,自称是吕松喜同母异父的弟弟。原来,当年他的母亲与他失散后,改嫁到诸暨,还健在。

尽管对方说的情况与记忆中的内容不符合,但听到母亲还活着的消息时,吕松喜还是被打动了。不日,在弟弟的带领下,吕松喜回到了向往已久的故乡——绍兴县(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南门外4公里处的凤凰村。但是,眼前经过岁月洗涤、世事变迁的故乡早已形貌大变。面对吕松喜的疑问,村民的回答充满善意:“那时候你人小,看上去的山也就显得高,现在你大了,看山自然觉得矮了。”

当吕松喜见到已失明的母亲后,所有的疑团都烟消云散了。因为母亲说出了“金帅”“金木”,这两个一直铭记在他心中的名字。

遗憾的是,吕松喜再也无法回到故乡——母亲改嫁他乡,故土已无家园。何况他已是吕家的子孙,养父母的再造之恩不忍辜负。

幸运的是,与亲人建立联系后,吕松喜和生母那边的亲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哪怕在母亲过世后,后辈们也保持着不错的关系,逢年过节经常走动。


后记

有国才有家。吕松喜遭遇了不幸的童年,却也在以后的人生中收获了许多幸运。

如今,92岁的吕松喜和89岁的妻子生活在女儿2011年为他们造的房子里,虽然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身体还算硬朗。2023年,夫妻俩同时生了一场重病,在女儿的催促下生平第一次去东阳市中医院住院。出院后,夫妻俩的生活不用他人照顾,甚至每年还能做上百斤的地瓜粉,送给来看望他们的晚辈。

“今年‘五一’,妹妹的儿子带着家人来看过我们。”

“女儿也很孝顺,经常回来看我们,大外孙马上要结婚了,小外孙女8岁,聪明可爱。”

“如果不想自己做饭,可以去村里的食堂吃,不花钱。”

“国家对老人很关心,每月都能收到养老补贴,加一起有六七百元。”

……

采访的最后,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