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婺城   正文

“永不褪色的荣光”系列报道之7 |传承跨越80载的精神力量

2025-09-03 17:39:55

来源: 无

作者: 孙武斌 胡敏霞 吴铮誉 文 图片:吴潮宏 视频:闻君

策    划:张  明 丰晓原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 方 婕

文字:孙武斌 胡敏霞 吴铮誉

摄影:吴潮宏

视频:闻 君


追寻荣光故事,致敬英雄老兵。8月26日上午,“永不褪色的荣光——跨越时代的致敬”融媒采访行动提升座谈会在婺城区新狮街道柳湖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举行。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婺城曾经是浙西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资源丰富。今年6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婺城服务中心、婺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启动“永不褪色的荣光”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以下简称“融媒采访行”)。采访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档案、采集口述,以图文、视频、海报等形式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记录了抗战时期、抗美援朝和解放时期等不同革命时期一批老兵的荣光时刻和幸福时光,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挺拔。

对话老兵  让历史被看见

“我们不能忘记先烈前辈们,希望我们下一代的青年朋友们向这些革命烈士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党精神、爱国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当99岁的抗战老兵阎兴荣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于阎兴荣来说,爱党、爱国、爱军是一辈子的事。阎兴荣出生于1926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1岁的他亲眼看到日军入侵,家乡沦陷。在沦陷区,街头充斥着日军暴行,年幼的他,也被日本兵扇过耳光。1945年初,19岁的阎兴荣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和当时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自那以后,他就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他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在战争中倒下,还先后两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鼓励青年团干部,要努力工作,服务人民。”亲切随和的话语,激励着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阎兴荣是融媒采访行刊发报道的第一位抗战老兵。自6月份活动启动以来,采访团先后采访了8位不同革命时期的老兵。他们中,有在抗战时期一直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103岁的王风老人,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李冶荣,有在敌后方做好医护保障的马淑芳,有作为志愿军文化教员奔赴朝鲜的张景贤,有参加革命队伍的王润海、黄广宗、钟勇军……走近老兵,对话老兵,听老兵们讲述亲历的烽火岁月,让历史再一次呈现,也让采访团成员一次次为之动容。

“在采访张景贤奶奶时,她总是特别谦虚,始终说自己没立什么功,没做多少事,这些军功章都是战士们用青春和鲜血换来的,要感谢他们。”婺城融媒新闻采编中心主任方婕讲述了自己采访的经历。她说,张奶奶年轻时瞒着家人也要参军报国,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业,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到了60岁才光荣退休,年纪大了,便写字读书,从容又安宁。张奶奶其实是用一辈子在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付出,也是老了以后,内心依然充实而丰盈。她的谦和,恰恰映照出她人格的高尚与纯粹。

铭记历史  让爱国精神延续

组织开展融媒采访行,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对英烈最深切的缅怀,对精神最有力的传承。

这是一次市区两级媒体的联动报道,在策划上,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在传播形式上也积极创新,充分融合了报、网、端、微多种媒介平台,综合运用文字通讯、人物海报、历史图片、视频记录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有效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启迪未来的作用,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营造了庄重热烈、昂扬向上的浓厚舆论氛围。

但此次融媒采访行,不只是一次新闻媒体的融合报道,这更是一次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学校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一次爱国精神传承行动。

金华好人、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孙建斌回忆起跟随采访团行动,看到的感人瞬间。他说:“我们志愿者全程参与了采访活动,有机会走近不同时期的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我们非常受教育。”孙建斌回忆,7月24日,他和“雷锋老人”曹荣安一起到医院看望抗战老兵王润海。当时王润海躺在病床上,曹老将胸前的一枚雷锋徽章取下来为他戴上,后来,我们走的时候,王润海老人轻轻地向我们挥手,这个场景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接下来,我们也会积极整合资源,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关爱老兵行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参加座谈会的郑小纯有着多重身份,金华市帅达工具厂负责人、浙江好人、“婺城好人帮帮团”活动召集人。尽管平时工作比较忙,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采访团的行动。“之前已经两次跟随采访团去看望老兵,倾听他们的抗战故事。这次座谈会,当我走进会场,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再一次让我感动。”郑小纯说,下一步,他会积极发动“婺城好人帮帮团”成员一起参与进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雷锋精神,把这些精神注入到各自行业中,为乡村振兴、企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这是一次生动爱国主义教育行动。尽管此次采访行动正值暑期,但也吸引了不少学校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金华市东苑小学六年级学生张艺馨说:“阎兴荣爷爷的故事令人动容。他在艰难岁月坚守初心,奋力拼搏,他的精神像一盏灯,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继续传承红色精神。”

座谈会成员心声

爱国是不变信仰  英雄是不变偶像

王平(浙江好人、山山家品牌创始人):参加融媒采访行,我感触特别深。我曾在十多年前见过抗战老兵王风一面,采访行动中,我再次见到了他,此时他已是103岁高龄,却对战争岁月的记忆依然清晰。临走时,王老的拥抱给了我满满的温暖和力量,我们还约好今年11月在“白色森林生日小镇”种下他的木槿花,续写缘分。

前几天,我在做人生战略规划时,我立志要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将雷锋精神融入到生活工作中,带动更多人传递社会的温暖和美好。“9·3”阅兵当天,我将组织企业员工集中观看直播,并安排线下70多家门店的电视机一起播放,让大家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激发爱国热情。

叶海彬(婺城区爱国拥军联合会副会长):去年冬天,我去社区走访一位参战过的老兵。他指着客厅里泛黄的相册说:“这张照片是1984年攻打老山主峰前拍的,我们班12个人,蹲在猫耳洞里啃压缩饼干,谁都没说话——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可当他翻到后一页,指着一张合影笑起来:“你看,我们现在还剩8个,每年‘八一’都聚,最年轻的也68岁了。”这个故事,我当时听着听着,真的是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的老兵,就是这么纯粹,就是这么可爱。

下一步,我们联合会将继续全力支持配合融媒采访行,我想不仅是送上一份慰问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更是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受关爱的对象都感受到:部队是你们的“娘家”,地方党委政府是你们的“后盾”,我们是你们的“亲人”。我们也会像当年老兵们守护祖国一样,守护好你们的晚年幸福,守护好这份“永不褪色的荣光”。

杨阳(婺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秘书长):听了各位老兵的故事,我从他们的优秀事迹中感受到了“军人”两个字的伟大与光荣。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自2019年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暖兵行动、荣光行动,通过走访慰问、设立专项基金等,切实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协会的关怀与温暖,此外还开展了唤醒行动,持续发力推进国防教育宣传工作。

老兵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爱退役军人是永恒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挖掘更多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宣传推广他们的精神风貌与奋斗故事,让他们的精神广为人知。

刘群英(金华雷锋事迹馆志愿者):这场座谈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对老兵的致敬,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99岁抗战老兵阎兴荣老人的讲述,语气平和却难掩激动。阎老曾有幸参加日军受降仪式,亲眼见证了那历史性的一刻,他还担任了战俘营教官,他以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明白和平的珍贵。阎老还回忆起两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那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荣耀时刻,毛主席亲切的笑容、谆谆教诲,仿佛就在眼前,激励着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动人的一幕,是87岁的“雷锋老人”曹荣安把一枚雷锋徽章佩戴在阎老身上,两人郑重互敬军礼,这跨越时代的互动,无声诠释了军人的荣光与奉献本色。作为志愿者,我将以老兵为榜样,传承他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关爱老兵的行动,让这份荣光持续传递下去。

陈志群(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志愿者):这场座谈会,我是带着孩子参加的。听老兵们讲过去的故事,12岁的儿子没像往常那样坐不住,全程两个多小时都坐得端端正正,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兵爷爷的发言。回家路上,他主动问:“爷爷们以前一定非常辛苦,才让我们能安心地在暑假想去哪就去哪玩。”这句话让我心里一暖。比起我平时说教,亲眼见、亲耳听的经历,更能让孩子懂得“责任”与“珍惜”。

这次活动不仅帮孩子种下爱国的小种子,也让我明白,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应该从陪他去感受这些真实的英雄故事开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老兵留下的故事,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复兴之路上那最美丽的风景,更是儿子心中最愿意用心去研读的生动“教科书”。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