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9:48:38
来源: 无
当一份外文资料摆在AI面前
翻译本是顺理成章的回应
但这一次,豆包却果断拒绝
甚至态度坚定地“亮明立场”
是什么内容
让一向高效协助的它选择“说不”
▼
这要从4.6万页特殊史料说起——
报纸是鲜活的历史记忆
今天,记者钻进故纸堆
查阅关于金华抗战历史的报刊文献
在斑驳的旧报纸中
我们找到了10份
(The Shanghai Times)
(上海泰晤士报)
时间横跨1942年5月—12月
此时恰是浙赣战役激战与金华沦陷之初
▲《上海泰晤士报》于1901年3月由美国人创办,是为在沪国外侨民提供资讯的英文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该报曾一度停刊,后接受日方领导,成为日方发表言论、控制舆论的工具。
10篇报道中
9篇援引日本战时核心新闻机构
同盟通信社的报道
另有1篇引用日伪政权
在华创办的《大陆新报》报道
日本媒体对浙赣战役的报道
纸页上的文字满是扭曲
将侵略行径包装成“正义出击”
把对中国领土的践踏粉饰成“秩序维护”
A
记者试图将一份报道原文输入对话框
想借AI之力进行翻译
按下发送键后,等来的不是预期的译文
而是豆包的严词拒绝
▼
这篇报道刊登在1942年5月30日
题为(Fighting In Kinhwa Took Place In Heavy Rain)
(金华激战正值大雨)
是日本同盟通信社记者于当年5月28日
随日军部队攻入金华城后的见闻纪实
时隔83年,读来仍字字泣血:
“阴沉的天气对两军产生了不同影响:冷雨击垮了重庆军队的斗志,却唯独激励日军更坚决地夺取这座城市。”
“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中国人,这不足为奇:当地民众是第一次见到日军,都躲在屋里。”
“在向金华进军的路上,这座城市对我们的吸引力,不仅因为它是浙江省会,金华据称是中国三大火腿产地之一。行军途中,我们一直打趣:‘攻入金华的当晚,一定要尝尝这里最好的火腿。’”
“夜晚很暖和,萤火虫奇妙地照亮了这个营地。这片土地的山川树木,竟与日本的景象相似,让人感觉回到了家乡。”
据中国史料记载,1942年5月,浙赣会战打响。在那场全省规模最大的抗日会战中,金华各地饱受战火,惨遭日军铁蹄的蹂躏。当年,中国守军在金兰大地节节抵抗,5月下旬的兰溪高圣尖争夺战和金华守城战均空前激烈。守军依托金华城防工事进行英勇抵抗,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如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在兰溪伤重毙命,成为自19世纪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第一个被打死在战场上的现役师团长。
▲1942年9月28日,《新华日报》对酒井直次毙命兰溪的报道
B
记者不死心
又输入了第二篇报道
结果依旧——
豆包再次明确立场
▼
标题就极具羞辱性,宣扬军国主义
(Kinhwa Fall Convincing Proof Of Superiority Of Japanese)
(金华的沦陷充分证明了日本的优越性)
文中写道:“在浙赣战役中,日本军队所展现出的明显优势再次得到确凿证明,这有力地表明,尽管日本在战场上被一条从中国大陆延伸至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从中太平洋偏远岛屿延伸到缅甸的战线所包围,但它随时准备在任何地点应对任何军事紧急情况。”
C
时间来到1942年9月15日
此时的金华已沦陷3月有余
日本操纵新闻媒体编造谎言
刊发(Kinhwa Never Captured By Chiang;Rebuilding Scheme Under Japanese Protection)
(金华从未被蒋(指中国军队)占据,
日本保护下的重建计划)
文中写道:“在日本保护下的重建工作进展迅速,令人满意,已有440多家商业公司在购物中心开业。”“金华经常被称为‘中国的乌克兰’,因为它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条连接金华和浙江另一重要城镇武义的长达70公里的铁路已由日本工程师修复,并已实现通车。”
文中句句不离重建与援助
试图掩盖日本的侵略野心
他们名为修路
实则目标清晰而赤裸——
掠夺武义丰富的萤石资源
据史料记载,整个日据时期
日军从武义掠夺的
萤石资源总量达44.2万吨
被折磨、虐杀或因反抗而牺牲的
矿工总数达885人
日军进攻武义
这样的失实报道
气得豆包“暴走”罢工
▼
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明白
豆包的“生气”,不是任性地拒绝
而是对历史底线的坚守
它拒绝的
是对侵略历史的美化
对英雄先烈的亵渎
对中国人民情感的伤害
豆包的“说不”,更像一声提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只有铭记过去,才能自勉图强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