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21:54:53
来源: 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在兰溪市横溪镇见到104岁的抗战老兵金尧时,记者的思绪被带回1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夏天,也是这样一间透气通风的老屋,还是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用最生动的讲述打开历史的闸门。
一切都格外亲切。金尧深藏功与名,他的抗战故事是当时大多农民从军抗敌的缩影。金尧说,自己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队伍,是因为在这里,干部和士兵是同等的。在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日子,他随军在浦江黄宅、金东区潘村伏击日军,这也是此生难忘的峥嵘。
1922年出生在兰溪横溪镇黄大塘村的金尧,生在一个耕读传家的大家族。排行老三的他,家里有兄弟姊妹八人,6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去私塾,8岁又去学堂读了半年书。“我们家里条件本来不差,可惜父亲在9岁那年去世了,母亲又视力不佳,家里经济就困难起来,我也辍学了。”
年纪尚小的金尧开始上山砍柴,把干柴挑到横溪集市上卖掉,或帮大伯牵牛种田,赚点钱贴补家用。因为条件太苦,家里养不活那么多孩子,二哥被过继,小妹送了人,三妹在7岁那年去世。
金尧18岁那年,日军来到黄大塘村。“那日,天还没亮,我正在田里干活,日本兵从山头下来,我看到人影连忙躲在稻田里,动也不敢动,直到中午才敢起来。回到家,老娘坐在门口哭。原来,她看我没回来,以为我被日本兵抓去杀掉,伤心得不得了。”金尧说。
也是同一年,国民党到村子里抓壮丁。金家原有四子,但老二已被过继,老四还小,只能从金尧和大哥里抽。“村里保长人很好,他与我从小是同学,知道我家里苦,还有好多人靠我养,就帮我交了60斤大米50块大洋。交了这些钱物,再到部队里象征性地训练两个星期,就回来了。”
然而,第二年,金尧的大哥还是被抽壮丁,不想没上战场就被打得生病,没有及时医治死掉了。就这样,金尧成了家中长子,担起家中责任。
1942年,日寇打通浙赣线,金华沦陷。日军在梅溪流域太阳岭、五龙岭等地建造据点,四处扫荡。发展壮大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活跃在义乌浦江兰溪金东等地,伺机打击日寇。
20岁的金尧,老实且正直,正是在此时,他在回家途中偶遇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义乌里美山人吴松,八大队武工队的干部。
回忆起这段故事,金尧记忆犹新。当天,他从横溪上街头办事回来,碰到一个大汉。“大汉主动与我搭话,问城头村怎么走。我家在黄大塘,跟城头村同方向,于是我带着他走了一程。路上,大汉边跟着我走,边了解我和家里的情况,我毫不隐瞒,据实相告。他又问了我几个问题,觉得我诚实可信,就透露了自己的身份。”
金尧喊吴松大哥,主动要求加入队伍,去打日本侵略者。吴松爽快答应,要做他的引路人。原要回家的金尧,直接陪同吴松去城头。“到了村里,吴松他们几个人一同进了村长家里,吩咐我在外面放哨。他们商量好事情出来,看我还在放哨,他很赞许,还随我去黄大塘看望了我娘。”
当年11月,吴松给金尧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要在横溪建立一个防贼、防盗、防火的“三防队”,是共产党抗日的外围组织,让金尧先去锻炼。
金尧回忆,那段时间,他同共产党干部形影不离,渐渐感觉到这支部队同国民党的不同。“最要紧的一点是,在这里干部与士兵是同等的,一起吃住,一起打仗。而且,八大队是本地队伍,保护当地老百姓,还能照顾到家里娘和弟妹,这也很要紧。”
于是,几次从国民党军队和汉奸手里逃脱的金尧,抄小路上陡深岭,直接去了义乌里美山,加入八大队成了正式队员。
金尧说,八大队的干部把小兵当弟弟,处处关心照顾。也因此,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加入共产党的部队,八大队发展得很快,一下子从开始的20多个人发展成1个中队2个排。
加入组织以后,吴松指点金尧装子弹,瞄准打枪。金尧从小砍柴,擅长用刀,打枪却不行,训练时老打不着靶子。但前辈们很耐心,在他们的开导和示范下,金尧终于学会了打枪。“不能说百发百中,也能十打八九准。”
1944年10月,在吴松的介绍下,金尧光荣地入了党。
1945年农历正月廿九,是浦江黄宅的集市日,黄宅高桥的日军走出据点,到集市上凑热闹,人群中就有乔装的吴松与金尧。
他们看到,一个小头目样子的日本兵,背着上了刺刀的三八步枪,手牵着狼狗,耀武扬威。两个随从喊着“咪西、咪西”,到猪肉摊要肉,到小摊贩处要鸡蛋要红糖。
“吴松派我去联络八大队浦江中队,准备教训日寇。”金尧说,吴松指挥大家埋伏在黄宅集市到日寇高桥据点的山岗上,以逸待劳。不一会,日寇小头目与两个随从提着“战利品”大摇大摆地走到山岗下。我方数十人几乎同时射出子弹,日寇小头目与两个随从全中弹倒地。
同年5月12日晚,驻扎在金东区源东乡丁村的八大队接到情报,日军黑棋小分队进驻曹宅大祠堂,决定第二天到潘村抢粮。
大队长李一群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对付日军。吴松带着已被提拔为侦察班副班长的金尧奉命带领数名侦察员越过潘村,靠近曹宅日军据点摸清敌情。特派员陈雨笠和李一群率领两个中队的兵力,埋伏于潘村至曹宅殿岩山、石岩一线小高地,准备夹击敌人。
次日凌晨,金尧随吴松送回报告:敌人离这儿还有一公里,共24人……不久,日军出现。带路的是翻译官王金松,后面的日军举着太阳旗,排成一字纵队,朝潘村进发。等日军进入埋伏圈,战士们从两侧高地集中火力射向行进中的日军。日军措手不及,慌乱中,日军跳入路边小溪,以溪岸为掩护顽抗。
“当时,我的老式步枪刚换成日本三八步枪。我同吴松埋伏在石宕高地,战士们一起向敌人射击。我开枪打中了一个日本兵的腹部,他倒地死了。”我军与日军激战一小时,共击毙黑棋小队长和19名日军,俘虏日寇5名,还缴获机枪1挺、掷弹筒2个、步枪15支及一些弹药和军用物资。
解放战争时,金尧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之后,他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卡宾枪、自动步枪、轻机枪、手枪,我都用过。”战场上,英勇的金尧从副班长、班长、排长,一直被提拔到副连长,还获得过解放奖章与金日成奖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