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07:17:37
来源: 羊城派客户端
有的旅游团导游会以分享学习经验为由,请来所谓的“清华学生”。口若悬河的“清华学生”会把话锋转向“任何地方买不到”的礼物:两本书,两支清北状元笔,一共200元。可所谓的清华学生,根本没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这份礼物中,两本书既无正规出版信息,质量还很差;清华状元笔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
旅游团推销的清华状元笔(图源 北京晚报)
旅游中的消费场景本应基于自愿与透明,而“假清华学生带货”的套路,却用“名校光环”包装虚假营销。导游借“学习分享”拉近与游客距离,尤其容易打动带孩子的家庭——家长们或许出于对名校的向往,或是希望给孩子“励志礼物”,才愿意为这200元买单。可当真相暴露,所谓“学霸”只是临时演员,“独家礼品”是廉价次品,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被欺骗的失望。这种利用教育情怀、消费信任的行为,比普通的强制购物更恶劣,它透支的是人们对“名校”“知识”的尊重,也让旅游体验变了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骗局并非个例。从“高僧开光饰品”到“非遗大师手作”,部分旅游团总能找到各种“特殊身份”的人带货,用“稀缺性”“权威性”诱导消费。而“清华学生卖笔”的新变种,不过是换了个“文化马甲”,本质仍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欺诈。为何这类骗局能屡屡得手?一方面,游客在陌生环境中,容易被导游营造的氛围带动,缺乏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监管存在漏洞,对临时导游、团内临时推销的行为缺乏实时管控,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要整治这类乱象,不能只靠游客“擦亮眼睛”。旅游平台需加强对合作旅行社的审核,明确禁止“虚假身份营销”的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旅游消费陷阱的排查力度,对涉嫌欺诈的导游和旅行社依法追责,让“假学霸带货”付出代价;而作为游客,也需清醒认识到,旅游消费应回归理性,不被虚假噱头绑架。
“清华学生卖状元笔”的闹剧,是给旅游市场敲响的警钟:别让虚假营销毁掉旅途的美好,也别让“名校光环”成为收割韭菜的工具。唯有多方合力,斩断消费陷阱的链条,才能让游客放心消费,让旅游市场真正回归“游有所乐、购得放心”的初心。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