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医者仁心守半世 武义大莱有位张医生

2025-09-05 16:19:11

来源: 无

作者: 翁俏 巩长青

在武义县新宅镇大莱村,四面青山环抱着错落的农房,一条蜿蜒山路连通着外界。69岁的张柏兴从17岁自学中医给乡亲们看病,如今鬓角染霜仍背着药箱巡诊,在村卫生院的就诊台前一坐就是近半个世纪。

Part 01
“山村里每一次救治都是生死相托。”

张柏兴走上从医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心里的“放不下”。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莱村人,山里的苦、乡亲的难,他打小就看在眼里:“那会儿山民缺医少药,经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我看着心里不是滋味,总想做点什么让大家少受点罪。”于是十几岁的张柏兴开始自学医书,还常常跟着村里的老中医上山采药认药。后来参军、退伍,他拒绝了更好的工作安排,重回大山,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人需要他。

虽然起点不高,但张柏兴聪明好学、胆大心细,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几十年来成功救治了许多山区病患。“四十多年前吧,村里有户人家在屋里煮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半夜那户人家的邻居来求救,我赶紧跑过去,结果一家四口倒在地上,7岁的小女儿最严重,昏迷不醒。”回忆当时的场景,张柏兴历历在目。当时他还不是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但他立马果断施救,为症状最严重的小姑娘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积极救治了剩余3人,最终一家四口全部获救。“当年的小姑娘现在都做外婆了,我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在山区做医生真的很有意义。”张柏兴感慨道。

某年除夕,一位村民在村里突然倒地不起,情况危急。张柏兴听闻消息后马上拎起药箱赶到现场,一见到这位村民,他心里有了猜测,因为平时这位村民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张柏兴一边监测村民生命体征,一边快速从药箱中拿出速效救心丸等对症药物喂村民服下,同时为其仔细包扎伤口。多管齐下的紧急救治让村民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不久后120救护车赶到,张柏兴的紧急救治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帮助村民转危为安。

这些危难时刻攒下的信任,让“大莱村的张医生”不再只是一个称呼,而是渐渐成了大家头疼脑热时最先想起、卧床难行时最敢托付的人。这份沉甸甸的信赖,也成了张柏兴几十年来甘愿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始终把村民健康放在心头的最大动力。

Part 02
“要把方便留给村民,我不辛苦。”

大莱村周围四面环山,还有不少小村位置分散,交通不便,很多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看病十分困难。为了解决村民的就医难题,张柏兴几十年来不知道出了多少趟外诊,翻山越岭走几公里的山路都是家常便饭。“没车的时候全靠两条腿,半夜出诊的话,山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就打着手电筒走。”张柏兴笑着说,“当年我们这儿有个在山上的炳坑自然村,光上山就要走5里路,平时走得很累人,可要是半夜碰上急症我就走得可快了。”

虽然嘴上说着自己不辛苦,可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救治的急迫让张柏兴忽略了疲惫。“上门都是急症,多耽误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危险。”张柏兴说。这几十年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只要村民有需要,张柏兴都会毫不犹豫地背上药箱踏上出诊之路。后来有了自行车,他就骑着车跑;嫌自行车慢,又换成摩托车,可山路弯弯绕绕,好几次为了赶时间,张柏兴转弯时连人带车摔在路上,手肘磕得青紫流血也顾不上处理,还是先往患者家赶。

村卫生院规定早上8点半开门,可张柏兴的生物钟永远比规定早:6点50分他就会准时出现在诊室里。“周围好几个村的村民都会赶早坐第一班公交车来,一般7点就到卫生院了,早点看完不耽误家里的活计嘛,我很理解他们,所以我就早点上班,方便大家早点回家。”张柏兴说。

年纪大了,张柏兴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前几年查出来冠心病,心脏装了支架,现在每天要吃5种药。可放下药盒,他就戴上了听诊器,尽心负责地给村民看病之余,他还一直坚持开展巡访巡诊,为行动不便的失能人士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张柏兴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也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健康。在村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医生,更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很多村民身体不舒服,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一位专门到大莱村卫生院看病的周边村民说:“我们自己村里也有卫生院,但我就想找张医生看,因为他很细心也很有耐心,我们也都习惯找他了。”

张柏兴的药箱装着近半世纪的坚守,听诊器听过多代村民的心跳,如今,退休后被返聘的他,最期盼着能有更多年轻人来乡村当医生。“我是看着农村医疗条件一点点变好的,我也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村民在家门口看病一定会越来越方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