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双溪 | 铁甲嵩山访故遗

2025-09-06 04:36:02

来源: 无

作者: 骆一平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郑绪岚的《牧羊曲》,深受人们喜爱,熟悉的旋律轻快抒情,勾起人们对嵩山少林寺的无限向往,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东皋心越

明代乡贤,少室山人胡应麟,有一首长诗《嵩山歌》传世。全诗71句,洋洋洒洒,豪迈瑰丽,大有李太白之韵味。不过,此嵩山在兰溪境内。

常有年轻人问起,胡应麟既然是兰溪人,为什么自号“少室山人”,嵩山与太室山、少室山少林寺,都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河洛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山虽然看起来连在一起,但有一定距离。少室山在登封城西面10多公里,即少林寺之所在。太室山在登封城北,有嵩阳书院。太室山峻极峰,是嵩山最高点。

兰溪柏社乡,民初属嵩麓区,境内有嵩山,海拔381.6米。嵩山在青珠山村对面,毗连铁甲山(海拔315米),因岩石多紫而青黑,层叠如铁甲而得名,又名铁峰,乃古代绿林草寇啸聚之地。志载南宋建炎初,僧居正聚众松山(嵩山)举义,朝廷派大将张俊剿平。

此地可谓名人辈出。

蒋可大墓,位于柏社洪塘里村口。地处建德、浦江、兰溪三县交界,原属于浦江管辖,1959年初划入兰溪。此墓建于明末清初,1987年秋重修,系一处城门洞建筑,地方志书记载:上题“大明元帅,蒋公勇(系镛之误,也作用)”。2003年再次重修,有“大明元帅胜八公之墓”碑尚存,左右刻“龙眠吉地”“虎踞佳城”,墓穴已被盗挖。

蒋镛,字可大,系东皋心越(蒋兴俦)的曾祖先,1305年由仁田畈前迁居洪塘里。元末,红巾军起事,时局大乱。蒋可大招募乡里,率众结寨嵩山。时朱元璋率军自皖南过兰溪,受到召见,后因击寇有功,被朱元璋封为浦江翼副元帅(李彩标编《兰溪家谱探秘》说是蒋镛之子蒋国用,任洪武左副元帅)。

梅江人陈公举(儒学教谕)有赠蒋可大诗,云:

“欃枪出东南,干戈骚吴越。而有大丈夫,以待真人出。身雄万里城,剑烁三秋月。嵩岳昂中宵,豺狼不敢穴。”

首句的欃枪,即彗星。李贺诗:箭射欃枪落,旗悬日月低。末句的嵩岳,就是指嵩山。

蒋兴俦(1639—1695),俗姓蒋,字心越,法号兴俦(田畴之畴,寓意丰收。俦与畴同,类也)。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等。一些志书记载他祖籍浦江,也有说是柏社洪塘里人,其地与浦江紧连。

顺治三年,清兵占浦江。年仅8岁的他在苏州报恩寺剃度出家。13岁起即漫游江浙间,寻师访道,参究禅法,后归隐杭州永福寺。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为避兵祸,应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东渡,于十二月抵九州,次年正月到长崎,谒澄一于兴福寺。他传道说法之余,吟诗作画,皆臻神妙。日本道俗闻风与之交往,求教古琴及绘画、治印之艺。同年,为长崎延命寺撰《法华三昧塔铭》,名声由是广扬。

时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雅重中国文化,闻其名,差人于康熙二十年迎至江户小石川别邸,尊为上宾。又越年,幕府准其入水户。德川光圀先在府内设别馆招待,一面依照明代寺院的式样,改筑已废的天德寺。康熙三十年五月,天德寺修竣,改名为寿昌山祗园寺,延请他做住持和尚,为曹洞宗寿昌派开山祖。开堂时有1700多名儒官武士、诸山法师云集。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三十日圆寂,终年57岁。

日本僧俗闻丧,莫不沉痛哀悼。德川光圀立碑,题曰“寿昌开山心越大和尚之塔”。墓地至今保存完好。他工诗文,善书画,精篆刻。有《自刻印谱集》《东皋琴谱》遗世。当时与另一中国高僧独立性易齐名,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中华古琴艺术,在东瀛至今不衰。

2007年初,浦江县政协编纂《东皋心越全集》15卷66万字出版,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惜未能考定他的出生地。

兰溪一些文史资料,时有误写蒋可大为“蒋大可”。《渡日名僧蒋兴俦》一文,记心越生年为1640年,但下文中又说他卒年57岁,自相矛盾。心越出生于崇祯十二年,事见《辞海》。崇祯自缢时,心越6岁,次年清兵陷金华,8岁出家。《瀫水钩沉》记兴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东渡,亦误。

邻近的水阁塘村藏有《蒋氏宗谱》。谱载该村蒋鹿珊(六山)者,乃辛亥革命元老,著作颇丰,与秋瑾女士、章太炎等交往颇密,南海康有为有草书寄赠蒋六山。当地武林高手,秋瑾女士的保镖胡锦堂,曾投学于蒋六山门下。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他的《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有明万历丙午刻本,清光绪中广雅书局刊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注本,列入《明清笔记丛刊》。

嵩山距兰溪老城约50里,是本地名山,胡元瑞欲学太白遗风,“藏之名山,传之久远”。其《嵩山歌》有“明霞翼我体,白云怡我颜”之句,今白云寺山门墙上,还留有“白云怡颜”四字,可证。

胡应麟《嵩山歌》的序云:“去余家五十里,而近有山曰嵩。穹窿崒嵂,峭蒨幽邃,视洛之嵩高,不知孰为伯仲也。旁一峰,千仞秀出,嶻嵲云际,若轩辕浮丘所尝居者。余因以嵩之少室名之,且为作长歌以纪其胜。”可见胡氏“少室山房”之名谓,就是出于此山。

谱载:柏社里胡村先祖胡兴来,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从兰溪城里迁来,后复分迁至青珠山(旧名秤锤山)定居。我想,这也许是胡应麟对铁甲嵩山深怀眷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