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07:01:09
来源: 无
八婺烟火气,至味家乡情。欢迎继续关注金彩云客户端“追问”专栏推出的“金华味 闯天下”特别策划报道,感受金华味道跨山越海的进击力量,倾听金华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蓬勃脉动。
眼下,在武义县新宅镇大圆塘有机茶示范基地,茶农们操作着采茶机穿梭于茶园间,忙着采收秋茶。我是茶山上一片平凡的绿叶,却怀揣着不平凡的梦想,这里的山岚与土壤赐予我独特的韵味,而人们的智慧与匠心,正将这份自然馈赠淬炼成地方支柱型产业。我在浙江抹茶产业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2025年本地碾/抹茶产量600余吨,产值1.2亿元,外县市茶企在武义覆盖的茶园超6000亩,碾茶产量近400吨。
和煦四月,山林青绿,春茶纳新。
在武义县起伏的山峦间,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我是缀在茶树枝头的那一抹新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我最初的生命形态得以尽情舒展,随风飘荡的嫩叶将在不久后成为一抹绿色的醇香。与我许多生长在传统茶园的同伴不同,这里的茶园披覆着一层遮阴网,宛若为我穿上了一件特制的“防晒衣”。正是这样的遮阴覆盖,让我成为制作抹茶的优质原料。
“做抹茶的原料,我们主要用头春茶和二春茶,时间集中在4—6月,这段时间的茶叶,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咖啡因含量低,是制作抹茶的上佳之选。”浙江乡雨茶叶有限公司祝凌平介绍道,每生产1斤抹茶需用到7~8斤的鲜叶,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收购模式,今年与40余家种植大户合作,覆盖4000余亩茶园面积,年收购鲜叶1400余吨。
一抹新绿是我的萌芽时刻,也是金华抹茶产业的起步形态。早年,金华虽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叶产业以传统绿茶加工销售为主,但未形成抹茶产业发展规模。而我,这一抹新绿,正是在武义这片热土上,逐渐晕染出一幅现代抹茶产业的宏图。
“我们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规模化生产现代抹茶的地区之一。”武义县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茶业协会执行会长邓萍回忆武义抹茶产业的起步阶段,早在2004年,浙茶集团旗下武义县骆驼制茶有限公司便率先投资建设两条碾茶生产线,开启了国内碾茶生产的新篇章。此后,日本抹茶公司爱雅进驻武义,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合作与国际化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武义抹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之一。截至2025年,武义县已拥有抹茶生产线8条、碾茶生产线26条、蒸青茶生产线3条,生产线数量与产能均居全省前列。
如何从原材料供应到多产品研发?我的成长不会止步于从嫩芽到抹茶的变化,更在于通过深拓抹茶价值链,闯出一条武义抹茶的蓬勃发展之路。
高附加值,身价倍增——
在企业的多年深耕之下,偏居深山的我已不局限于原材料的供应,我的应用已从传统茶饮延伸至烘焙、冷饮、保健品等领域,市场上优质抹茶的价格可达30万~100万元/吨,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价值攀升。
“我们金华地区的抹茶,品质上乘,属于行业第一梯队。尤其是武义县茶叶,特别适合做高端抹茶。”金华翡翠抹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能的话语间满是自豪,从2003年涉足抹茶产业,他企业开发的抹茶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抹茶冰淇淋做到了电商榜第一。
高科技含量,产能倍增——
“抹茶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几十道工序,从鲜叶杀青、初烘、梗叶分离,到复烘、切碎、筛分、风选、匀堆,再到研磨、过筛,每一步都马虎不得。”祝凌平说道,就拿杀青来说,蒸汽杀青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色泽,让抹茶呈现出清新的翠绿色。“今年生产线已从4条增至8条,日处理鲜叶能力达30吨,年产碾茶可突破200吨。”在祝凌平的产业版图里,通过增加生产线,抹茶的产能产量都有望在2026年上新台阶。
高认可度,市场倍增——
今年8月,星巴克茶拿铁焕新升级,精选产自浙江武义“龙井43”茶树鲜叶加工而成,这并不是武义茶叶与星巴克咖啡的初次邂逅。“我们从2019年开始与星巴克建立合作关系,当时的供应量是每年100吨左右。”浙江华仕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星巴克在原材料的农残标准、颗粒细度、色泽口感检测严苛,武义抹茶能够连续六年通过这些严格检测,并不断获得更大订单,这本身就是对武义抹茶品质的最佳证明。
我从有机的土壤中发芽,在科技的阳光下生长,在政策的春雨中抽枝散叶,最终凝聚成驱动武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引擎,助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转变。
夯实产业基础,我的成长蹄疾步稳。武义拥有29家有机茶生产企业,有机认证面积约1000公顷,深厚的有机底蕴为我奠定了高品质基础。在《武义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指引下,武义县构建了“有机茶开发+抹茶深加工”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产业从原料输出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型。为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当地对新建抹茶、碾茶生产线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项目通过竞争性立项,给予不超过5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补助,还针对有机茶园认证、抹茶产品研发等环节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政策让我在标准化培育与加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直接带动多家中小茶企完成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我的品质实现质的提升。近年来,武义县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抹茶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目前,武义已建成数字茶厂4家、智慧茶园基地3个,茶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4%,居全市第一。科技赋能让我从“山间绿芽”蜕变为“科技好茶”。
做响抹茶品牌,我的身份获得行业认同。作为全国抹茶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武义县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参与了《抹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的研讨,为全国抹茶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武义经验”。“我们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全流程机械化生产和有机认证体系,使武义抹茶成为高端市场的‘硬通货’。”武义县茶叶技术服务站站长周小芬说。
这些年,我跟着武义的茶人闯过不少关,茶农收入稳了,工厂订单多了,“武义抹茶”这四个字,在浙江茶产业中也越来越有分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