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09:10:48
来源: 无
这个夏天,什么最火?演唱会。一些热门演唱会,开票即售罄,光有钱买票还不行,前提是得抢得到票。
有人说,人生清单里,一定要有“去看一次演唱会”这个选项。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看演唱会?耳机里听歌不一样吗?或许,真的不同。演唱会的意义,不只是看一场演唱会那么简单。
整个青春期都在循环的旋律,总是有特殊记忆的。那时候的梦想,无非是“有一天,要去现场听他们唱”。于是,终成大人的你,当开始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收入时,内心强烈地想要去买一张上学时渴望的演唱会门票。
“看着小时候喜欢的偶像站在面前,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去年9月,胡凌从金华自驾到南昌,只为看一场许嵩演唱会。她说,当现场歌曲响起时,仿佛瞬间被拽回儿时的那个小房间:“坐在一台台式电脑前,我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和朋友聊天,一边循环播放着《断桥残雪》。”在那个听歌需要磁带和MP3的年代,抄歌词成了她读书时其乐无穷的事。
(采访对象提供)
胡凌说,她算不上是狂热的追星粉,对于许嵩的喜欢,是歌词本上有他的名字,学校广播有他的旋律,MP3循环播放他的歌曲,他的歌声伴随了整个青春期。“演唱会现场,看到舞台上喜欢了十几年的人,我觉得这就是幸福的具象化。”
“大三那年,我去了偶像的演唱会当志愿者,那是我离他最近的一次。”林霜说,上学时生活费不多,省吃俭用也不舍得买一张演唱会门票,恰好当时演唱会在招募志愿者,学校又离得近,于是报了名,没想到通过了招募。
“在距离演唱会快结束的半个小时,我们被允许进入场内,完整地听了几首歌,临走时我还拿了座位上的荧光棒留作纪念。”27岁这年,林霜终于等到偶像再次开唱,这次,她也有能力买下一张过去没买成的演唱会门票。
“这么多年过去了,荧光棒还和我大学时收藏的那根一样。”演唱会和荧光棒都是新的,旋律里封存的年少心事,却旧得发烫。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坐上时光机回到了过去,大三那年,她也曾这样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一遍遍跟唱,一点点珍藏。
演唱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一段回忆,它不仅是和偶像的一次双向奔赴,还是一场远离现实的精神出逃。
“身边会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去看演唱会,还要看那么多场,真的喜欢到这么痴迷的程度吗?或许有,但未必。我觉得演唱会给了我一次放肆的机会,它是一场让我短暂脱离现实压力的美梦。”木木是五月天的粉丝,同主题的巡演不知道看了多少场,但只要抢到票,不管演唱会的地点在哪儿,她都会去看。
现实里,木木是一名护士,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据,演唱会成为她忙碌生活中少数纯粹而强烈的快乐源泉。快乐从抢到票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我开始期待每一个明天的到来,直到演唱会的那天,然后满心欢喜地奔赴另一个城市。”买衣服、做发型、练歌单……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期待,让平凡的日常有了光。
“耳机里听了千百次的歌,突然变成全场几万人的合唱,那一瞬间,我好像忘记了所有烦恼与压力,短暂地抛下现实中的自己,不停地大声歌唱,用力欢呼。”现场,漫天的纸花随风散落,在舞台灯光的映射下像是一场梦幻的星空,“就像歌词唱的那样:‘让我短暂快乐很感动’。”
胡凌对此也感同身受,她说:工作后看演唱会,除了对偶像的喜欢,还有对生活的释然。被工作填满的日子,3个小时的演唱会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在那个被灯光包围的空间里,没有人问你多大了,在做什么,工资多高,只管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合唱,也许多年以后,我可能会忘记那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演唱会的那一个瞬间。”演唱会结束后,平凡的我们,又将回到平凡的世界。
演唱会是一场巨大的同频共振。来看演唱会的人因为“我担”(指喜欢的偶像)聚在一起,来自天南海北的“同担”(指喜欢同一个偶像的群体)彼此才有了交际。
林霜是个“社恐”,但每次看演唱会都能结识不少“同担”,甚至成为好朋友。“和陌生人不敢说话的我,知道对方是‘同担’后,我们会加联系方式,一开始是演唱会的搭子,后来越来越聊得来,我们成了朋友,互相寄地方特产,还一起出去旅游。”旁人或许很难理解这种奇怪的社交方式,然而,“‘同担’之间,好像就是有种毫无保留的默契”。
“之前我们抢了同一场演唱会门票,看演唱会前,几个人一起玩了好几天,从演唱会搭子,变成旅游搭子,因为有共同话题,大家很聊得来。”林霜说,“同担”是“我担”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以前他们的人生像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因为喜欢同一个人才相遇。“我们有共同的期待和感慨,甚至有彼此才明白的词汇。”
每次看演唱会,除了演唱会本身,最让木木期待的是和“同担”交换物料。“我做过很多物料,纪念票根、明信片、‘吧唧’、立牌等,还有自己手工制作的拼豆、钩织物料,一些用来和‘同担’交换,一些作为伸手物料(无偿领取的应援物品)。”她说,不管是制作物料还是交换物料,都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获得情感的方式。
交换物料成了“同担”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就算一方没有物料也没有关系,同样可以大胆伸手。木木表示,每次出发看演唱会前,她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一方面是提前和“同担”约好交换物料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是和其他没来现场的“同担”,线上加联系方式后再邮寄交换。“线下的‘互黑’(交换物料)地点不太固定,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同担’就会给物料。”
木木说,因为彼此有共同喜欢的人,“同担”之间才产生了链接,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