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07:12:03
来源: 健康浙江
前段时间,外卖平台推出的“0元奶茶”等闪购优惠活动,掀起了一阵全民奶茶消费热潮。青少年、儿童乃至孕妇群体的奶茶预购量大幅攀升,使得奶茶成为街头巷尾、办公场所乃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然而,在这看似甜蜜的消费现象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于是,不少品牌纷纷打出“健康”旗号,推出多种新型代糖、无糖产品。16岁的小林近期因频繁头晕、乏力就诊,家长透露小林每天至少喝2杯珍珠奶茶,半年内体重增加15公斤。社区医生检查发现,小林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达28(属于超重),肝功能化验单上的转氨酶指标超出正常值2倍,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
这样的奶茶真的健康吗?为什么奶茶会让人上瘾?“奶茶脑袋”们怎样喝才健康呢?下面就为你一一揭晓。
法宝一:果葡糖浆
奶茶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因为果葡糖浆,其成瘾性甚至超过尼古丁6倍之多。奶茶店所谓的 “标准糖、多糖、少糖、三分糖” 等,并非大家所认为的白砂糖,而是果葡糖浆——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连续饮用3天以上就极易让人上瘾。
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平均含糖量为34克,含糖量最高的更是相当于14块方糖。也就是说,喝一杯奶茶就如同吞下14块方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容易引发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龋齿及牙周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法宝二:咖啡因和茶多酚
奶茶中含有咖啡因和茶多酚,诚然,咖啡因和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提神效果,能缓解疲劳感。但大量摄入就容易让人上瘾,尤其是职场女性,凌晨一两点明明感觉极度困倦,大脑却依然十分活跃,这就与奶茶中的茶酚、茶精有关。长期如此,容易导致焦虑失眠、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法宝三:植脂末(奶精)
奶茶里的关键添加剂——植脂末(奶精),在专业营养学中被称为反式脂肪酸,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模仿浓郁椰奶风味的添加剂。饮用后,奶香会充斥鼻腔、口腔和舌头,让人感觉香气浓郁。但这种奶香味长期刺激感官后,会让人产生成瘾性。长期饮用含有植脂末的奶茶,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而且,长期喝这类含添加剂的奶茶,人体代谢系统无法识别这些物质,它们会变成大量“垃圾”囤积在内脏和代谢系统中,导致体重飙升。短短一个月到半年时间,代谢系统就可能“罢工”,引发各种疾病。
学会看懂配料表,避开“隐形雷区”
购买奶茶时,要留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植脂末(奶精)、氢化植物油等成分——这些物质在人体内代谢周期长达50天以上,长期积累会破坏血管弹性。同时需警惕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炼乳等高糖配料,它们的升糖指数(GI值)普遍超过70(白砂糖GI为65),会导致血糖快速波动,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减糖”不只是选甜度,警惕“无糖”陷阱
点单时尽量选择少糖(含糖量约为标准糖的1/3)或不额外添加糖的选项,但需注意:奶茶中的“无糖”通常指不添加蔗糖,但其原料中的牛奶、茶汤本身可能含少量天然糖,且果葡糖浆等隐形糖类仍可能存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使标注“无糖”,奶茶中的碳水化合物总量仍可能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1/5,因此不建议饮用。
自制奶茶更健康,替代方案有讲究
自制奶茶时,可用全脂牛奶(富含天然乳蛋白和钙)搭配乌龙茶、红茶等茶叶(茶多酚含量更稳定),既能保留茶香奶香,又能避免添加剂。若想替代奶茶,新鲜水果是更优选择——比如100克草莓的含糖量仅约5克,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能延缓糖分吸收;而等量奶茶的含糖量通常超过20克,且缺乏营养素。
奶茶虽好喝,可不要贪杯哦!一杯奶茶的热量(约300—500大卡)至少需要运动1小时才能消耗掉。建议通过快走(每小时消耗约300大卡)、慢跑(每小时消耗约600大卡)、打球、游泳等运动来增加能量消耗。
一杯奶茶的甜,或许能带来片刻的愉悦,但健康的底色,才是生活中更值得守护的滋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