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08:13:28
来源: 无
农创客与乡村,初遇是双向的选择,扎根实干是坚实的步履,共生共荣是同行之契。
事实证明,农创客是乡村激活产业动能、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力量。在温泉名城、康养武义,如何依托生态禀赋与农业根基,在乡村人才培育中加快打造各类农创客向往的创业沃土,抢占乡村振兴的先机?
武义县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和人才兴农核心战略,以“大农业人才观”为引领,围绕农创客引育留用全链条、政企联动强统筹、精准滴灌抓培育、产教融合促提升、品牌赋能助成长、暖心服务优生态等持续赋能。
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培育农创客924人,培育新农人3256人,培育“乡村CEO”6人,带动就业超5000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注入强劲农创动能。
引凤归巢
“磁铁型”人才激活乡村产业
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个团队,带动一方产业。
每逢周末,山下鲍古村便焕发生机。游客或围坐在“在山下”小院里谈笑风生,或驻足涂氏大厅细品雕花门窗的匠心;汉服少女轻摇团扇,孩童嬉笑着追逐溪畔游弋的野鸭……动静相宜的江南水墨图,正在千年古村山下鲍中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道,在于激活人才活水。自去年武义大溪口乡发布“青村合伙人”招募令以来,怀揣田园梦的创业青年纷至沓来,为古村注入蓬勃动能。他们带着新理念、专业团队和运营资源,在这片沃土上挥洒汗水与智慧。
“在山下”小院主理人林晓峰、李涛便是返乡浪潮中的典型。这对在都市闯荡多年的95后大溪口青年,记忆中始终有老屋天井中的星光……去年5月,两个人拿出全部积蓄60万元,依托曾经的晒谷场和老屋,历时4个月,打造出了一个村咖综合体,成为古村首个文旅地标,林晓峰还赋予这个小院一个简单的“人设”——武义最偏远的村咖。原木桌椅与明清雕窗相映成趣,夯土墙蜕变为网红打卡墙,梅干菜香气氤氲在咖啡蒸汽里,这种时空交叠的奇妙体验,经游客传播迅速引爆社交平台。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县的武义,返乡创业潮日益兴起。该县紧抓“磁铁型”人才培育这个“牛鼻子”,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热情回到家乡,投身茶叶、香菇、莲子等农业产业,为乡村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武义从不缺好东西,山上的茶叶、塘里的莲子、老手艺人做的非遗物件,还有错落有致的民居,都是宝贝。可问题是,这些宝贝没‘名字’、没‘故事’,要么跟别人卖一样的价,要么根本没人知道。”90后返乡农创客蓝玮在武义的创业之路颇具代表性。
他所在的团队线上通过“篮子鲜森”IP带货,线下通过“浙一篮”城市站点为乡村输送流量,并把武义的农产品输送到高档社区,搭建起独有的营销网络。此外,他还是武义南部山区各大集市的常客,因拍摄真实的乡村大集生活,在网上赢得众多人的喜爱,当搜索“篮子鲜森”“浙一篮”等短视频账号,就能发现他的粉丝有多少。
但他并未满足于个人事业的成功,还将自己的创业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方法论,用一套“品牌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为农创客铺路、为乡村产业赋能,让“土货”有了新标签,让新农人有了新方向。如今,他有了两个新身份,一个是“浙一篮”乡村品牌孵化中心发起人,另一个是“村星计划”的造星人。
作为发起人并非只因为年轻人的一腔热血,而是源于多年在农村创业的感悟。“新农人返乡的热闹背后,藏着太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不少返乡年轻人空有热情,却连最基本的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都摸不着门道。有个种香菇的小伙子,菇种得特别好,可拍出来的视频黑乎乎的,直播间里半天都没有一个人。”
不能让好资源被埋没,更不能让新农人的热情被浇灭。就是带着这份初心,蓝玮的“浙一篮”乡村品牌孵化中心与“村星计划”应运而生。他把“品牌塑造”当成破局的关键,努力推动“一村一品一IP”建设。2024年推出的“乡村共森,村星计划”已与武义3个乡镇合作,成功孵化出13名“村星”,如今有武义人耳熟能详的“山下鲍理想峰”“上周云海飞鸡哥”“柳城运动发糕王子”等IP,一个个带着乡土味与个性的名字,让原本“无名”的农产品有了专属“代言人”,并且成功登上蓝玮之前的线上线下平台,双方相互引流、扶持。
蓝玮说,在培育“村星”的过程中,并非孤军奋战。在武义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定下了更长远的目标,努力寻找到100名投资人,孵化出100个“村星”IP,把武义培育农创客、赋能乡村产业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地区的乡村。
据了解,近年来,武义县重点围绕返乡农创客、本土农二代、涉农高校生等群体,出台相关政策10余项,有效推动现代农创客培育。今年以来,还出台支持高素质人才培育的专项政策,对获得市级以上优秀农创客荣誉的个人给予1万元奖励,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给予3万元奖励。同时,当地鼓励推进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对成功创建认定的市级以上农创园项目,给予20万元以上资金补助。在金融支持方面,该县已建成“标准明确、服务精准、优惠专享”的服务机制,例如武义农商银行优先向农创客联合会授信2亿元,今年以来,已向252名农创客发放“农创客贷”近9000万元。
精准滴灌
主题沙龙与校企双向赋能
从今年4月起,武义县紧扣农创客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系列主题沙龙活动,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为农创客破解发展难题、碰撞创新思路,一场场精准对接需求的活动,成为农创客创业路上的“及时雨”。
“第一场,我们以‘万物皆可爆爆珠’为主题,请大家脑洞大开。”武义县农业信息中心负责人范益晖回忆道。首场沙龙聚焦农创客吴旭文的食品产业——他的企业原本以生产爆爆珠为主,如今又拓展了宣莲莲子银耳饮等产品,基于食品企业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他提出“万物皆可爆爆珠”的创新理念,计划打造健康爆爆珠系列产品抢占市场。沙龙便围绕这一理念,组织有兴趣的武义农创客共同探讨产业未来方向。“怎么戳中年轻人”成了核心话题,有人提议包装走小清新风,有人建议推出小份试吃装,还有人想到在线上联动“泡泡龙”游戏吸引关注。原本对产品发展有些迷茫的吴旭文,被满场新玩法点亮思路。他直言:“感觉爆爆珠已经不仅仅是食品了,没准还能成为网红。”
沙龙的精准度远不止于此。不少农创客想在线上卖农产品,却常因标签不规范、资质不清晰被投诉、罚款,于是第二场活动直接邀请武义县市场监管局的“专家”开小课,从“标签怎么写才合规”“生产资质怎么申请”,到“遇到打假投诉该怎么应对”,每一个实操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农创客们边记笔记边感慨这课比刷攻略有用多了。7月荷花盛开之际,农创客朱淑贞正为荷花产业如何出圈发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荷花主题沙龙随即落地。更让农创客惊喜的是第四场沙龙,直接搬到山水间,以“夏日狂欢”为主题,大家边品尝武义特色小吃边交流创业心得,氛围轻松得不像开会,该县副县长莫建斌亲临现场,倾听农创客发展中的困惑,并当场给出8条实用建议,让农创客们深感温暖。
事实上,这样的“即时性帮扶”只是武义县农创客培育的一角,武义还构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赋能体系,以“强化农创客专业技能与视野格局”为目标,为农创客打造长期成长的“加油站”。
“请进来”方面,武义县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开设技能培训、电商直播、产品营销、品牌策略等实战课程,去年共开展17场高素质农民培训,覆盖1170人次,针对性提升农创客在生产经营、市场推广等领域的核心能力,让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创业实践。“走出去”则为农创客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当地定期组织农创客赴绍兴、舟山等地开展跨区域考察,走进绍兴“江南大寨”上旺村、浙江素尚农业有限公司、舟山市乡村振兴学院等典型案例地,通过实地观摩、交流研讨,进而学习先进的品牌运营、乡村赋能经验及产业模式,为武义农创客的创业之路注入更多新灵感。
全力护航
“农创园+实践站”双线发力
“以前在城区开花店,场地小,发展受限,现在在坛头村农创园,不仅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花艺,还能接到商务会议订单,我也成了民宿运营人,创业之路一下子宽了。”谈及入驻武义坛头村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园后的变化,农创客王绚晔的语气里满是欣喜。在武义,像王绚晔这样曾因场地问题导致创业停步的农创客不在少数,如今,当地通过“农创园孵化+入乡实践站赋能”双线布局,再加上用地政策倾斜,为农创客搭建起从起步到壮大的完整成长链条。
据了解,作为武义农创客培育的核心载体,坛头村农创园由浙江坛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生态优势,规划总面积达63000平方米,配备180个工位及完善的创业配套设施,从基础办公空间到后勤保障,全方位解决空间不足的痛点。更关键的是,园区组建了专业运营与孵化团队,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小到政策申报、工商注册,大到资源对接、运营指导,让农创客无需为杂事分心,可专注发展核心业务。
截至目前,该农创园已吸引34家企业入驻,涵盖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直播电商等多个农业关联领域,形成上下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同时,累计引进现代新农人与农创客,直接带动486名农民增收。
而在农创园之外,去年,浙江万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浙江省农创客共富基地”名单,成为武义首家省级农创客共富基地,为农创客提供了更高层级的发展平台。
除了规模化的农创园,武义还布局了更贴近产业一线的青年入乡实践站点。
“我们目前不仅有两大农创客产业孵化平台,还设立了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站点上的负责人是农创客,招引对农业感兴趣的大学生来实习、实践。”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正是为后备青年农创客量身打造的,站点选址均在产业基础扎实、农创客集中的点位,包括寿仙谷、后陶德隐文化、碗铺村北岭科技、仙客岭等,实践站点的核心作用是架桥梁,它一方面将入乡人才与农创客、本地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小人物”与“大企业”的资源互补;另一方面瞄准农业企业急需的技术,通过站点平台吸引人才回流,为产业发展补短板,还为农创客积累行业资源、对接市场渠道,推动乡村振兴涌现新运营模式。
据了解,这13个实践站点每年至少引进3名专业人才,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外部人员学习优秀运营模式,形成“引进来、留得住、教得会”的人才服务闭环,让农创客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在服务农创客的过程中,用地难曾是武义面临的突出难题,但农业土地上的建设用地资源稀缺,以往只有大项目能获得建设用地支持,小体量农创客项目往往“望地兴叹”,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此,武义专门出台用地保障政策,三年来每年新增10%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乡村重点产业发展,且优先支持农创客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369.315亩土地指标,切实破解了农创客项目“落地无空间”的困境。
从农创园的“集中孵化”,到实践站的“精准赋能”,再到用地政策的“硬核保障”,武义正通过多维度举措,为农创客扫清发展障碍、搭建成长阶梯,让更多农创客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扎根、成长、发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