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开   正文

【活化上山 汤溪有戏⑤】寺平“银娘”张红仙:让古老传说在烟火人间深深扎根

2025-09-08 08:56:03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吴璇/文 姜岚/视频

“淑妃娘娘驾到——”6月25日晚,《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首演现场第五幕的乐声刚起,一束追光突然刺破黑暗,照亮了舞台入口。张红仙头戴自制的精美凤冠,踩着鼓点缓缓拾级而上,宽大的衣袖随着步伐轻轻扫过台阶,瞬间攫住了全场目光。

“这不是寺平村的‘娘娘’嘛,演得真好!”“她呀,演银娘好些年头咯……”观众席里的赞叹声像春芽般冒了出来,有人悄悄掏出手机,镜头追着她的身影挪动摇晃。

在汤溪镇寺平村,张红仙的名字几乎和“银娘”紧紧绑在一起。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眼睛,那副温润饱满的面庞,被村民们打趣说是“天生的娘娘相”。

2015年,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的活动像一粒石子,在寺平村的池塘里漾开了圈圈涟漪——村“两委”借着这股东风要打造“银娘”IP时,十几位村民捋起袖子要演“银娘省亲”,而眉眼温润如新月、面庞饱满似玉盘的张红仙,被大家一致推到了C位。谁也没想到,这凤冠一戴,便是十个春秋。

“头回上台时,浑身上下都是‘借来的’。”张红仙往竹椅上一靠,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仿佛还能摸到当年借来的绸缎。那年中秋,一群穿汉服的姑娘围着她轻声建议:“娘娘的衣裳红得像团火,可您是皇帝宠妃呀,该有玉的温润、珠的内敛才对。”

这话像颗种子落进了心里。张红仙夜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总借别人的不像样,咱自己做一顶!”没有图纸,就用孩子的画笔勾勒;需要铁丝,跑遍村中五金店;缺少贴片,家里易拉罐剪裁成材……张红仙的凤冠制作之路,充满巧思与艰辛。“网上找参考,记下来自己琢磨,工具嘛,家里有啥用啥。”白天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挤出个把小时,常常“拧铁丝拧到抽筋”。“累,但既然开始了,就想做完,以后再不求人。”她回忆道。

半年后,当一顶五六斤重、凝聚心血的凤冠亮相“银娘省亲”团队时,收获的是满堂喝彩。这妆造的蜕变,为游客带来了更沉浸的文化体验。后来游客们总说,看银娘祭月时,望着那顶凤冠就像真的穿越到了古村的月光里。

今年5月,村副主任戴冠峰的一个电话,让张红仙再次披上“银娘”华服,参演《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宣传汤溪文化,我去!”她毫不犹豫。

不同于以往文旅节目,情景剧更重舞台效果,对演员的张力要求更高。凭借多年舞台经验,张红仙记台词游刃有余,便将精力倾注于走位、仪态与神态的打磨。“排练10次,每次两三小时,戏服一上身,立刻入戏——挺直腰背,笑不露齿。”她精准地捕捉角色神韵。回家后,她仍对镜苦练,从一颦一笑、步态身姿,到语气用词,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她想着,自己排练再苦再累也不算什么,一定要把角色演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不辜负银娘所代表的那份家国情怀。

在张红仙看来,银娘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更是寺平村人家国情怀的象征。相传在古代,银娘不仅用省亲的钱救济百姓,还使寺平人得以免赋税8年之久。“银娘心中装着的是整个村子的人,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家国大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张红仙每次说起银娘传说,眼中都充满了崇敬。她觉得自己能扮演银娘,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责任,她要把银娘的家国情怀传递给更多人。

首演落幕的掌声还没散尽,张红仙就换了身行头,捧着文旅礼盒站在了浙“BA”的赛场边。有人问她累不累,她理了理凤冠上的流苏:“就像做这顶帽子,从无到有看着它活起来,就想让更多人看看,咱寺平有这么个‘银娘’。银娘的传说不是凭空而来的,她代表着咱寺平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守护,我演银娘,就是想让这种精神一直传下去。”

晚风里,她鬓角的珠片还在闪,像把十年的光阴都串成了星星。这十年,张红仙不仅是在扮演银娘,更是在传承着银娘背后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份属于寺平村的精神财富。

【旁白】围裙与凤冠,本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在张红仙身上拧成了奇妙的绳结。十年前,她还在为家人的三餐盘算柴米油盐,十年后,她已能在聚光灯下将银娘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反差背后,是一个普通农妇对文化传承最质朴的坚守——她或许不懂什么是IP打造,却把银娘的故事当成了自家的家训;她未必清楚舞台调度的章法,却用日复一日的琢磨,让传说里的家国大义在烟火气里扎了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