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城事   正文

“空巢”天地更宽广——来看看中年“空巢”们的多彩新生活

2025-09-08 11:23:4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徐莹 文/制图

9月,暑热依旧。

又一批00后子女踏入大学校园、远赴他乡工作,又一批曾经围着孩子打转的70后、80后父母,悄然迎来“空巢”生活。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步履蹒跚的空巢老人,这届“空巢中年”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打破刻板标签。数据显示,我国超过50%的家庭是空巢家庭,大中城市高达70%。到2030年,空巢老人将突破2亿。然而,新一代的“空巢父母”不再悲情,他们有钱、有闲、有朋友,爱学会玩。有人在空巢后重拾年少爱好,有人抱团解锁新生活,更有人在角色转换中读懂亲情,活出让人羡慕的样子……

早“空巢”,提前了15年

“以前总觉得‘空巢’是退休后的事,没想到42岁就体验了。”市区某中学陈老师刚把16岁的儿子送进高中寄宿,推开儿子空荡荡的房间,她失落了好几天——书桌上的台灯还保持着斜照作业本的角度,架子上的漫画书都按顺序码得整整齐齐。“掉了几天眼泪,才慢慢接受‘空巢’。”

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中年家庭上演。不同于以往子女成家立业后父母才空巢的传统模式,如今子女住校即空巢、留学即空巢的情况愈发普遍:孩子16岁上高中住校,父母刚过40岁;子女出国留学,许多父母还不满50岁;低龄住校、出国的,空得更早。这一代的“空巢”年龄,比上一代整整提前了15年。

值得注意的是,“空巢”大军里,中年群体正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这一届“空巢父母”颠覆了“空巢=悲情”的认知——他们有稳定收入、充沛精力,更有一颗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心,把“空巢期”过成了别人羡慕的“黄金时期”。

空巢后,他们都在成长

“女儿9岁去北京学钢琴,我学会了做动漫视频。”36岁的凌云是金华市区一家通讯公司的财务人员,两年前的8月,她和老公把9岁的女儿送到北京一所音乐学院附小学琴,女儿借住在老师家。

“陪读2天后,恋恋不舍地告别女儿,我和老公在出租车上相对垂泪,觉得失去了世间至爱。”接下来一个月,家里彻底没了生气,没有女儿扑过来的拥抱和弹错音的曲调,客厅里亮着一盏孤灯,灯下照片上的女儿优雅地弹着琴,饭桌上也少了她的叽叽喳喳。

一个月后的一天,凌云刷视频时刷到一条动漫制作教程,突然想起自己高中时特别喜欢画漫画,只是后来一直被生活推着走,把爱好弄丢了。她下载了动画制作软件,试着从最基础的“画火柴人”开始学起。渐渐地,她能把女儿的钢琴比赛视频做成卡通短片——画面里,女儿变成了扎着马尾的卡通小人,指尖下的琴键弹出彩色的音符,发到小红书上,引来不少围观和点赞。

看到凌云做的动画短片,女儿打视频电话夸赞,还说“小网红”妈妈让她在同学中可有面子了。钢琴老师也夸凌云视频做得好,还请她帮忙做明年春季汇报演出的宣传视频。那一刻,凌云突然觉得,空巢不是失去,而是给了彼此成长的空间。

半年里,读了20本书

“以前总说没时间读书,其实是把时间都给了孩子的作业和餐桌。”40岁的鸢子(化名)笑着说。去年9月,女儿升入初中开始住校,她的生活和家一起“空”了——早上不用赶时间做早餐,晚上不用盯着女儿写作业,第一个月她甚至不知道下班后该干什么。

起初,鸢子每天都要给女儿打两三个电话,“饭吃了吗”“衣服洗了吗”“睡得好吗”……直到女儿在电话里无奈地说:“妈妈,我都能应对,你也找点自己的事做吧。”女儿的话点醒了她。这些年,她买了很多书放在书架上,却好几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于是,鸢子每天晨跑后读书1小时,晚上睡前读2小时。一开始还觉得坐不住,慢慢地竟读上了瘾。

半年下来,鸢子一共读了20本书,不仅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变了。“每天都有好书相伴,下班回家看书就像赴一场约会。有人觉得‘空巢’了就该去旅游、买衣服,但我觉得读书最划算。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别人一辈子的感悟,太值了。”

空巢期成“黄金时代”

51岁的阿真曾是“空巢圈”里的活跃分子。4年前,儿子出国留学,送别后回家看到儿子的山地车,她突然就哭了。“以前总盼着孩子快点长大独立,真到他走了,才发现自己早就习惯了被他需要。”

魂不守舍了几个月,阿真在高中同学聚会时发现有4个同学和她一样“空巢”了。聊天中,全是同款“空巢”焦虑,于是5个人索性组成“空巢联盟”,约定每周聚会一次。活动很丰富,春天一起去爬山,夏天自驾去看海,秋天到处摘水果,冬天一起自驾去海南、云南度假。热热闹闹玩乐之余,聊聊自家小孩的趣事糗事,大家都觉得很解压。

两年后,阿真却主动提出减少聚会频率,她觉得“众乐乐”之外,“独乐乐”也很重要。年岁渐长,阿真想学着给自己留白,每周三下午去学油画,周末去一家私厨学习制作私房菜,偶尔还会点上香薰蜡烛,在香氛里和丈夫吃一顿浪漫晚餐、回忆一段甜蜜往事。

上周请好友来家小聚,看到阿真的画、吃着她做的美味、看到她白里透红的肤色,大家都夸她状态真好。阿真说,“空巢”中年是又一个花样年华——孩子大了不用操心,父母身体还硬朗,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纯纯的“黄金时代”。

空巢后,回报父母恩

“我以前是工作狂,现在除了生病和出差,每个周末都陪父母周边游。”“空巢”爸爸阿瑞开了20多年装修公司,忙到连春节都在工地上盯进度。3年前,儿子硕士毕业在上海工作了,阿瑞每周都要开车回诸暨老家,陪父母吃饭、聊天,去周边景点、农家乐打卡。“单子接不完,陪父母的时间很有限。”有时实在抽不开身,他会上午10点驱车回老家,陪父母吃一顿饭再直奔工地。

最让阿瑞开心的是,他教会父母用智能手机,教他们学会用滴滴打车,足不出户就可在美团、叮咚买菜买日常用品,教会他们打视频电话……看到母亲笑着念叨“孙子能看见我做的红烧肉、粽子。他瞬间了然:“你对父母的每一分用心,孩子都看在眼里,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中年“空巢”要学会安排生活

“空巢”不是失去,而是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调整,对生活的合理安排。角色调整的关键在于平衡对父母、孩子和自己的态度,对父母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不用买多贵的礼物,一句“妈,今天的菜真好吃”,帮父亲剪一次指甲,陪他们逛一次菜市场,就能让老人觉得暖心。

子女离开家后,父母要学会放手,提早设置底线,然后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换专业、找工作、谈恋爱,多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涉及底线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达成一致。

最关键的是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别让“空巢”令自己失魂。很多父母习惯了以孩子为中心,突然“空巢”就会陷入迷茫。其实“空巢”期是重拾自我的好机会——学一门新技能,培养一个爱好,交一些有趣的朋友,让生活充实起来,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往后余生。

可以带父母去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城市,让他们了解你的日常;陪父母去看一场他们年轻时流行的老电影,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教父母用视频通话、数字支付、线上挂号,帮他们适应数字生活;甚至可以陪父母补拍一套婚纱照,圆他们年轻时的遗憾;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结语】

孩子已长大,父母还未老,自己正当年。

“空巢”,是人生中又一个“黄金时代”。

“空巢”,不是寂寞的代名词,而是生命的另一段开始,是自由的另一个名字。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馈你,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你愿意花心思描绘,就能画出最生动的风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