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7:56:27
来源: 无
【编者按】粉笔染白的两鬓,是岁月馈赠的勋章;灯下伏案的身影,是星河滚烫的信仰。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新闻传媒中心开发区服务中心联合金华开发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致敬“燃灯者” 礼赞“筑梦人”》系列报道,将焦点对准那些以心为烛、无声耕耘的“点灯人”。他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持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润物无声,传承着教育的温度、开阔着教育的广度,以“燃灯者”之微光,照亮懵懂心灵,以“筑梦人”之匠心,托举未来希望。他们铸就了“学在金开”最厚重的底色。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9月8日中午,当记者见到周彦春时,他刚参加完学校行政会议,由于下午还有一场专业技能培训,记者只能趁他午休时间进行采访。这般连轴转的忙碌,对已扎根教育领域30年的他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态。
1995年8月,20出头的周彦春从浙江农机化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走进九峰职业学校,成为一名机电教师。此后的30年里,学校的发展版图不断拓展,他的岗位也从一线教师,陆续切换到招生办主任、培训处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教师”始终是他最看重、最坚守的底色。
九峰职校地处金西农村,2019年,学校按“农旅一体 医养融通”思路启动专业结构调整,彼时农机专业招生遇冷,创办无人机专业的提议虽前景不明,却成了破局的关键。已在教育岗位深耕24年的周彦春,主动扛起重担,成为该专业的第一名教员。面对首批47名平均分数仅260分、大多对无人机一窍不通的学生,有人劝他“别太较真,职业学校的孩子难出成绩”,但教育坚守让他不信“难”字:“分数不代表潜力,只要肯教、肯陪,总有能发光的一天。”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爱上无人机技术?接下来的几年里,周彦春把教学积累的经验全用在了无人机专业建设上。他牵头构建“理论+实操+项目”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推行“课堂—实训—竞赛—服务”四阶递进教学模式,带着学生跑遍周边农田做植保实训。哪怕在专业从零起步、设备和资金短缺的初期,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2022年9月,九峰职校航模队代表金华市参加第17届省运会,取得6金1铜的佳绩。鲜少有人知道,备赛的两个多月里,50岁的周彦春比年轻队员还拼:凌晨4点的操场,他陪着队员练飞行操控;深夜的训练室,他和大家一起调试飞机到凌晨累了就在办公室的躺椅上眯一会儿。从入学低分到省赛夺金,周彦春带着无人机专业的孩子们一步步从对设备操作的生疏懵懂,到能熟练应对飞行姿态调整、突发故障排除;从训练时的屡屡失误、信心受挫,到赛场上的沉着冷静、精准操控,硬生生把“不被看好”的起点,走成了闪闪发光的领奖台。
30年的教育生涯里,周彦春始终保持着“学生心态”。随着无人机技术快速迭代,他坚持利用下班时间线上学技术课程、周末跑线下培训,办公室书架上大半空间堆满了无人机专业书籍,每本都写满批注;就连外出参加全国赛事裁判工作,他也会带着笔记本,把前沿技术要点一一记下。30年来,他始终坚信“老师要先成为‘活教材’,才能教出跟得上时代的学生。”
这份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成果:2020年至今,他指导的4名培训学员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发表的十余篇专业论文,大多源自30年一线教学的实践总结。近年来,周彦春又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开设公益培训课,手把手教种粮大户、基层干部操作无人机,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30年教学生,现在能教更多人用技能改变生活,这份坚守就有了新的意义。”周彦春说。
从1995年的青涩教师,到2025年的职教“老兵”,周彦春的30年,是在九峰职校的校园里用一堂堂课、一次次实训、一个个学生的成长堆砌起来的。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 30年的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诠释了“教育坚守”的重量。他用自己的坚守证明,职业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更能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输送实用人才。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