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08:20:42
来源: 无
晨雾漫过磐安尖山镇乌石村的玄武岩屋顶时,68岁的陈阿婆已经在自家民宿门口摆好了山茶。“十年前谁能想到,咱这石头房子能让城里人抢着住?”她擦了擦窗台上的“炼火”剪纸,望着巷子里扛着相机的游客,满脸笑意。在磐安,这样的惊喜每天在不同的古村里上演——文化、产业、生态三股力量拧成绳,把沉睡的古村变成了藏在云雾里的“聚宝盆”。
墨林村的明清古宅群曾一度荒草丛生,2023年,安文街道的大笔修缮资金注入,23幢老房子捡回了“性命”。村里搞起了沉浸式“剧本杀”,根据村史编写了6个剧本,让游客踩着青石板玩“穿越”。去年底试营业至今,仅这一项就帮村集体多赚了50万元。村民老郑以前守着祖屋发愁,现在成了剧本杀的NPC,“穿着古装给游客讲老故事,有趣又赚得多”。
榉溪村的孔氏家庙更热闹,累计300多万元的修缮费让明清时的飞檐斗拱重见天日,这里不只是文物,还是研学基地。每到周末,穿着汉服的孩子跟着老师行“入泮礼”,千年礼乐文化“长”在了下一代心里。九和乡三水潭村则把婺剧当成了“名片”,请来名家教村民唱戏,戏台搭在村口,戏迷从四面八方赶来。
最火的还要数国家级非遗“炼火”。在花溪景区,光脚踩火炭的表演成了游客的打卡点,游客年均增长20%。双峰乡还专门开了“炼火经济”研讨会,把老技艺和夜游经济绑在一起,大皿村的夜晚亮了起来,古老技艺成了实打实的“流量密码”。
尖山镇乌石村的蜕变,是磐安人常提起的“传奇”。这个坐落在海拔560米山上的村子曾因路远,穷得叮当响。如今,该村拥有241家民宿、4900张床位,去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直奔2亿元。村支书张威平说:“我们搞了‘大乌石共富联盟’,把周边三镇两乡的资源串起来,大家一起赚。”2025年“浙里乡村健康跑”在此举办,参赛者把乌石村的民宿订满了,农家乐收入一下子涨了40%,线上线下卖出去的腊肉、茶叶超300万元。村民李大姐以前在家种玉米,现在开了“乌石味道”餐厅,卖“尖山十锅菜”,“去年纯利润有20多万元”。
墨林村走的是“十村抱团”的路子,整合古村休闲、康养度假资源,砸亿元建高端民宿、星空露营基地。截至7月底,游客已经超35万人次,周边的香榧、柿子也跟着卖得红火。天山村更是借势搞“云境漫游”避暑节,引进网红咖啡馆和山茶油工坊,2800亩油茶林年产值超千万元,村民直播卖山茶油销量喜人。
磐安是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山山水水都是“宝贝”。环大盘山的体验区里,野生中药材博物馆、森林动物拟态馆等9处串联成线,新发现的崇安草蜥、圆叶茅膏菜成了“明星”,游客专门来“打卡”。湖上村在“村跑”赛事里加了“中药芳香”跑段,沿途设药膳补给站,游客跑完喝一碗铁皮石斛汤,周边中药材销量也涨了35%。
数字技术还让生态价值“涨了价”。乌石村的“两山”体验馆里,VR设备还原火山喷发场景,游客戴着眼镜“亲历”玄武岩形成的过程。尚湖镇岭干村是龙虎大旗的发源地,村里建了数字非遗文化礼堂,用镜头记录大旗的制作过程。靠着旁边的风崖谷景区,村里开了近20家农家乐,以前无人问津的小山村,现在要提前订房。
杭温高铁开通后,磐安的古村落又有了新打算。墨林片区要建“百里樱花长廊”,把窈川、双溪等乡的美景串起来;乌石村在洽谈“未来乡村”智慧系统,打造民宿“一床一码”,定价透明,游客住得更放心……磐安正成为长三角的“生态疗愈”目的地,预计全域生态旅游收入可突破5亿元。村民们说,乡村振兴就像熬一锅老汤,得用文化当底料,产业当柴火,生态当清水,慢慢熬,才能出好味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